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本报讯 深夜12点,28岁的李阳洗漱完毕,他熟练地从床头柜拿起一个巴掌大小的白色设备,连接好面罩后轻轻戴上。随着设备发出几不可闻的气流声,他很快进入了梦乡。这是李阳使用家用呼吸机的第六个月,“刚开始是因为确诊了中度睡眠呼吸暂停,现在它已经成了我睡眠的‘守护神’。”
曾几何时,呼吸机还被视为重症监护室的“严肃设备”,如今它却悄然走进年轻人的卧室。越来越多像李阳这样的年轻人,正主动拥抱这一睡眠“神器”,这背后不仅是为了应对睡眠困扰,更是健康观念的深刻转变。
睡眠问题催生“刚需”
27岁的晓峰体重超200斤,被诊断为重度睡眠呼吸暂停,夜间血氧最低时仅70%(正常应高于95%)。“医生警告长期缺氧可能危及生命。”尝试减肥未果后,他开始使用呼吸机,“现在室友不投诉鼾声了,注意力也集中了。”
“戴上呼吸机后,我终于能睡个好觉了,白天工作也没那么犯困了。”这是不少使用呼吸机的年轻人的真切感受。在沪上各大医院,前来咨询、配用呼吸机的年轻面孔显著增多。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已达48.5%。临床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近年来使用呼吸机的人群中,年轻人占比显著上升,且超过50%与体重相关。“肥胖导致咽腔变窄,易引发气道堵塞。此外,高压生活导致咽喉肌肉过度松弛,长期可能发展为睡眠呼吸暂停,甚至引发高血压等并发症。”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黄卫解释道。
从“笨重怪兽”到“健康单品”
事实上,年轻人愿意主动接纳呼吸机,除了需求驱动,更离不开技术革新带来的体验升级。记者采访中发现,曾经的呼吸机,是体积堪比微波炉、噪声堪比吸尘器的“笨重怪兽”,如今却摇身变成小巧便携、智能时尚的“健康单品”。
智能化升级也让健康管理更便捷。现在的呼吸机大多配备全触摸界面,支持一键启动,还能通过手机App实时同步睡眠评分、呼吸暂停次数、血氧波动等详细数据。在功能细节上,厂商也越来越注重用户体验,如配备加温管路解决冷凝水问题,推出年轻化配色等。
那么,究竟何种情况需要使用呼吸机?黄卫主任介绍了医学上的“金标准”——通过睡眠监测来判断。患者可在医院或通过便携式穿戴设备,接受一整晚的监测。医生会根据呼吸停顿次数、停顿时间以及血氧饱和度等数据,计算出睡眠呼吸暂停指数。一般来说,睡眠呼吸暂停指数达到中度以上,即每小时呼吸停顿10秒以上的次数达15次,或出现白天嗜睡、夜间憋气等临床症状,就建议使用呼吸机。
健康消费观念升级
年轻人拥抱呼吸机的现象,只是健康管理从“一刀切”向“个性化”转变的缩影。
年轻人对呼吸机的接纳,本质上是健康消费观念的升级。过去,人们习惯“生病才治病”,将医疗设备与“疾病”画等号;如今,年轻人更注重“未病先防”,把呼吸机看作提升生活质量的“健康投资”。
《Z世代健康消费趋势报告》显示,82.3%的年轻人愿意为健康投入资金,年均健康消费支出超过6000元,其中睡眠健康类产品增速最快。“我们愿意为能提升生活质量、预防疾病的产品买单,因为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才能应对高强度工作和生活。”采访中,不少年轻人表示。
尽管呼吸机成为年轻人的“睡眠救星”,但专家一致强调,作为医疗器械,呼吸机并非“睡眠神器”,必须在专业指导下理性使用。黄卫主任强调:“很多年轻人看到别人用呼吸机有效,就跟风购买,这是不科学的。呼吸机有严格的适用范围,并非所有睡眠问题都能用它解决。在使用前,必须先到医院进行规范的睡眠监测,明确是否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及其严重程度。医生会根据结果判断是否需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