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文化

800余件作品从岭南来到上海

跨越时空 百年文脉又重逢

记者 郦亮

本文字数:1207

    “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现场。     青年报记者 常鑫 摄

    岭南画派和海派绘画心灵相通。这便是正在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举行的“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给观众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作为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的一大看点,此次展览吸引了众多目光。

    青年报记者 郦亮

    一个广东美术展竟然蕴藏着很多上海元素,这确实出乎很多人的意料。高剑父身为岭南画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此次展出的代表作《东战场的烈焰》呈现的却是上海当时的闸北地区军民英勇抗战的场景。

    据青年报记者的观察,岭南和海派的这种关联度首先就体现在地域上。就拿高剑父来说,早在1912年,他就和高奇峰、陈树人在上海福州路的惠福里创立了审美书馆,以《真相画报》为旗帜,发出中国画革新先声。高剑父长期生活在上海,他对这座城市深有感情,“上海入画”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

    关良的戏曲画也是如此。当时上海是中国戏曲的高地,很多戏曲演员都是在上海唱红的。那时关良也常居于上海,自然近水楼台先得月,看了大量好戏,自然而然地开始了戏曲绘画的创作。此次他参展的《三打白骨精》等作品,显然都是得到了上海戏曲文化的滋养。

    但显然,岭南和海派的联系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联系。正如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所说,此次大展以“其命惟新”命名,就是要强调“包容创新”是岭南画派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这也恰恰是海派绘画所拥有的品质。

    还有那幅《东战场的烈焰》。过去上千年,中国传统水墨不是表现山水,就是表现人物,从来没有表现过战争场面。而高剑父在这幅作品中就进行了这样的创新,这也体现了他对“笔墨当随时代”的追求。林风眠的“彩墨画”《青衣仕女》,将西方现代艺术的色彩与构图与中国古典审美深度融合,既有中国水墨之韵,又有西方油画的冲击力,堪称一绝。

    上海以海纳百川之胸襟,为各类艺术实践提供发展空间,海派美术亦在不断融合中实现自我超越。这种跨地域艺术对话与粤籍艺术家在沪的探索形成共振,编织起贯穿百年的文化纽带,让岭南革新精神与海派包容气质彼此滋养,成为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中地域文化共生共荣的生动范本。

    作为迄今在上海举行的规模最大的广东美术大展,此次展览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旅厅、广东省文联指导,广东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省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展览汇集超过350位从近现代到当代的岭南美术名家代表作品800余件,展览面积超20000平方米,系统梳理并全面呈现广东美术在百年间的革新历程与辉煌成就。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青年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61177827 |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 个人信息保护
青年报文化 A05跨越时空 百年文脉又重逢 记者 郦亮2025-10-24 2 2025年10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