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区淞南中心校 五(1)中队 路佳琪
“毫厘成画,蛋壳生花。”
说起蛋雕这门艺术,它可是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初唐时期,骆宾王就写有赞美蛋雕的诗词《镂鸡子》。由此可见,蛋雕在我国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及非同一般的文化底蕴。
为了更好地传承这项技艺,我校专门聘请了宝山区非遗传承人、海派蛋雕大师袁家钊老师作为课程指导老师。在每周一的社团课上,蛋雕室里,蛋壳的细微碎裂声与老师的讲解声交织。同学们不仅学会了蛋雕这门古老的技艺,更在一刀一刻间与传统文化展开了深度对话,让非遗文化的种子在我们的心田中生根发芽。
学习“蛋雕”技艺的过程,带给我很多珍贵的收获。首先是培养了我的专注力。从最初在蛋壳上练写字时手抖得握不住笔,到如今能绘制图案;从学镂空时屏住呼吸,到练阴刻阳刻时手指酸得握不住刻刀,每一步都像在蛋壳上走钢丝。没有高度的专注力,可学不会哦!其次,是坚持不懈的精神。我用阴刻做梅花那阵子,可没少掉眼泪:有时刀尖刚碰到蛋壳,“啪”的一声就裂出蜘蛛网似的纹路;有时同桌的蛋壳突然碎了,我吓得手一抖,自己的梅花瓣也跟着缺了个角。刻坏的蛋壳装满了3个盒子,我才终于找到下刀的诀窍——手腕要像小吊车一样稳,眼睛要像放大镜一样尖。现在我的梅花终于“开”在蛋壳上啦!阳光一照,好像能闻到淡淡的梅香呢!
这朵“绽放的梅花”助力我在学校艺术比赛的蛋雕项目中,荣获单项一等奖。蛋雕这门艺术,不仅让我领略到它的魅力,更让我懂得了培养专注力和锻炼耐心的重要性!我想,这便是非遗文化的传习精神,这就是我们“小蛋壳里的大世界”!我会始终热爱蛋雕这门美妙的艺术,怀揣着对非遗传承的满腔热忱,努力将它传授给更多的小朋友,让这门非遗技艺薪火相传!


首页




放大
上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