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我党早期组织诞生 专家呼吁:在老渔阳里旧址上建立纪念馆
2018-12-07 上海

老渔阳里2号曾是《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青年报记者 施培琦 摄

106年前,渔阳里在法租界建成。这条曾经南北贯通的弄堂,一头连着淮海中路(原霞飞路),一头连着南昌路(原环龙路),靠近淮海中路的一段街坊被称为新渔阳里,靠近南昌路的一段街坊被称为老渔阳里。“而今,好多年轻人只知道淮海路上的新渔阳里,对南昌路的老渔阳里有些陌生。有生之年,真希望看到这里能被真正重视起来。”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秘书长、上海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俞敏说。

青年报首席记者 胥柳曼

在这里,《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改组

1920年4月,41岁的陈独秀来到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这是他的安徽老乡、时任安徽都督柏文蔚在上海的一处私宅。

五四运动中,他是思想界的明星,同时,也遭到了北大保守势力的憎恨、排挤和北洋军阀政府的逮捕、迫害,被迫于1920年2月在李大钊的护送下离京来沪。据考证,从1920年4月至1922年9月下旬,陈独秀就在此居住。短短两年间,因他的到来,老渔阳里2号成为一段红色历史传奇的见证者。

陈独秀南下安定下来后,立即邀请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道商量《新青年》复刊,编辑部就设在楼下的客堂间。从第八卷第一号起,他将自己苦心经营5年的“心血”――《新青年》正式改组成为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刊物。编辑部成员除了他本人,基本是一群年轻的“90后”:那年,李汉俊和李达均30岁,刚翻译完《共产党宣言》的陈望道29岁,袁振英和沈雁冰分别只有26岁和24岁。

改组后的《新青年》杂志设有新论、通信、随感录等栏目,注重宣传马克思主义,并特设“俄罗斯研究”,用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引导读者。在陈独秀到来不久,李达也住进楼上的亭子间,帮其编辑《新青年》。

为推动和加快建党的思想舆论准备工作、更直接更全面地向进步知识青年进行社会主义和党建理论教育,陈独秀等人于1920年11月主持创办理论刊物――《共产党》月刊,而编辑部,最初自然也在这幢2号楼。

在这里,中国首个共产党早期组织诞生

随着陈独秀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进步人士聚集在这幢小楼里。

1920年4月3日,俄共远东局代表维经斯基来华,经由北京来沪,在老渔阳里2号会见陈独秀等人,商讨建立共产党的问题。5月,陈独秀等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6月,陈独秀等5人在老渔阳里2号开会,决定成立共产党,当时名为“社会共产党”,选举陈独秀为书记,并起草了具有党纲、党章性质的若干条文。8月,他与李大钊商议决定,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定名为“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最初成员有陈独秀、杨明斋、李达、李汉俊、陈望道、俞秀松、沈玄庐等。

一年之后,该组织以2号楼为联络处,由李达、李汉俊出面进行具体的筹备,致函各地委派代表,确定会议地点和日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会议期间,在博文女校和这幢石库门建筑里,代表们酝酿、交流和讨论问题,起草和修改文件。月底,会议因密探闯入被迫中断,当夜,李达、毛泽东、周佛海等代表在老渔阳里2号研商继续会议的办法。最后,大家在嘉兴南湖完成了会议。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老渔阳里2号一直是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特别是9月后,陈独秀返沪后专任党中央工作。自此,举凡中央局会议、各地来沪汇报或请求指示,都在这幢小楼里。”俞敏介绍说,中共二大的筹备工作也在此,甚至在二大后,这里一度也是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

“在这里,我时时感受到父亲的身影”

2018年9月30日,距离那段红色岁月已过去近百年。

当记者见到赵文来夫妇时,他们差不多已收拾完所有的屋子。俞敏坐在一楼客厅里喝茶、剥桔、闲聊,一点没多余的客套。很显然,他是这里的常客。一发问,原来除了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秘书长、上海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的头衔,俞敏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俞秀松的继子。

在1920年中国成立的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里,除了陈独秀,发起人还有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那年,“95后”俞秀松在五人组里倒数第二年轻,刚满21岁。

“在反反复复的推敲中,中国第一份工人阶级政党的党纲就在这幢楼里拟定出来,父亲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望着客堂间那个铭牌,俞敏思绪万千,“1990年,我母亲在萧山老家姑姑的灶间旧物堆里,翻出了俞秀松在1920年6月至7月间写的一本日记。日记本里,清楚记载了父亲参与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建的经过。我还第一次知道: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手稿,当年也是通过父亲交给陈独秀的……看着他隽秀的字迹,来到他当年与革命友人们高谈阔论的客堂间,每次来,我都有别样的感慨。”

1920年8月,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决定成立青年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俞秀松被推荐去组织和主持团的工作。8月22日,作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前身――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霞飞路渔阳里6号正式成立,俞秀松为首任书记。

“无论在新渔阳里6号,还是在老渔阳里2号,在上世纪20年代初都是父亲经常出没干革命的地方。”作为继子的俞敏坦言,自己出生时父亲已牺牲10多年(俞秀松1939年在苏联遇害),长大后发现有关他的史料少得可怜。“这些年来,我在国内东奔西走,甚至多次远赴俄罗斯,希望找到更多史料还原那段历史。我对他的了解,就是通过找寻历史的碎片,一块块拼凑起来的。过程很艰难,但就像破案一样,很有意思。越深入我越发觉,保护好老渔阳里2号很重要。”

“所以我很感谢老赵,他把这座宅子保护得很好。我多次跟他讲,你有幸在这个地方居住四十年,成为革命圣地的守门人,你应该非常自豪的。”望着赵文来在门口热情地接待慕名而来的外国游客,俞敏欣慰一笑。

[专家观点]

老渔阳里2号历史地位不应被忽视

“渔阳里在上海街区中非常具有特点:它属于法租界相对较晚开发的地区,所以规划整齐、环境幽静,周围有公园、有医院,交通通达,许多精英阶层包括文化界人士,都愿意选择这一街区居住。”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

“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上,老渔阳里2号实在是一个不应该被忽视的地方,它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目前老渔阳里2号门口只挂了块《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的铭牌,实际上这里还是陈独秀旧居、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旧址、中国共产党中央局旧址,这些纪念铭牌都应该挂在门口。所以说,中共一大会址、老渔阳里2号、新渔阳里6号这些地方,串起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开端。从历史角度上讲,应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而不应被割裂,才能呈现中国共产党创建与早期发展的全貌。”李

“有很多人没有了解老渔阳里2号的巨大历史功绩,在宣传红色基因方面,这里总会被遗忘。有生之年,我希望看到它恢复其应有的历史地位。”研究会发起者之一、上海市原卢湾区副区长王乾德老人说。“希望有关部门开发这块‘圣地’,把老渔阳里2号辟为纪念馆。”研究会顾问、上海轻工业党校原副校长钱厚贵在名为《老渔阳里2号:一个被遗忘近百年的革命圣地》的文章里如是表示。

[有关部门]

住户已搬迁 正在研究推进保护利用

据悉,1951年,老渔阳里2号被辟为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二馆,1959年和1980年两次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以来,由于长期被作为职工宿舍,日显破旧。楼上、楼下住着不同人家。2014年,有关部门对老渔阳里2号进行了修缮,包括外立面重新粉刷。

根据2018年7月10日上海市黄浦第一房屋征收服务事务所有限公司出具的《公告》显示:为配合落实“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从实地发掘红色史迹、革命遗址,对《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故居)南昌路100弄2号进行利用保护。经相关部门研究,正式启动对上述房屋的置换工作。“此次搬迁仅限南昌路100弄2号,共涉及4户人家。10月,上述人家已基本全部搬迁完毕。”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雁荡居委会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据黄浦区委宣传部有关人士透露,市、区宣传以及党史研究等部门,正在抓紧研究推进该处的保护修缮利用工作。


青年报首席记者 胥柳曼

来源:青年报

阅读全文 返回上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