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医疗资源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融合在一起
2019-01-22 上海

从不敢奢望的质子重离子技术到如今实实在在地落户上海,服务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从患者背着大包小包来沪就医,到现在的远程会诊实现家门口就能看上上海大专家,改革开放40年,让很多遥远而不可及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质子重离子中心)院长郭小毛说,改革开放让上海的卫生健康事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而快速发展的区域交通网络加上立体化、智慧化的医疗协作网络,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省市正致力于打造长三角医疗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长三角城市群的医疗资源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融合在一起。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一个美丽的梦终于在上海实现了”

从没有到全球第三,三年癌症控制率超90%

上个世纪90年代初,郭小毛教授刚从当时的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医学院)毕业进入肿瘤医院工作,对他而言,质子重离子技术还是一个美丽而遥远的梦想。那个年代,上海的放疗技术刚从二维向三维适形发展,肿瘤医院里也仅有两台放疗直线加速器。

1993年,郭小毛教授前往日本参观质子重离子治疗。在那里,被多家医院放弃的肿瘤患者经过数次质子重离子治疗后,肿瘤得到明显控制。疗程短、效果好,患者痛苦少。郭小毛震惊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满心羡慕。质子重离子曾令我国医学领域望而兴叹:技术难度高、投资风险大、回报周期长,放眼全球,也仅有少数发达国家拥有这项技术。“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这仅仅是个美丽的梦想,不敢奢望。”郭小毛教授说。

然而,这个美丽的梦想却一步步变成了现实。上个世纪90年代起,上海着手开始跟踪质子重离子治疗肿瘤技术。经过前后近十年的研究和论证,2003年上海决定引入质子重离子技术。十余年来,整个引进和建设过程历经艰辛,饱含市领导、专家团队的心血:细致入微考察、反反复复论证、默默无闻坚持,最终“破茧成蝶”造就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

2015年,质子重离子医院正式投入使用,这所崭新的医院是上海医疗行业对标世界最高水平的成就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放疗技术飞速发展,从二维到三维适形,再到三维适形调强、图像引导放疗到如今的质子重离子技术。”郭小毛教授说,作为目前肿瘤放射治疗领域最前沿的技术,质子重离子放射治疗技术是当今国际公认的最尖端、最先进的肿瘤放射治疗技术,以治癌效果好、毒副作用小而著称。

截至今年12月29日,由上海市政府主导建成的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已累计收治了1721例患者,其中全部采用重离子或采用重离子联合质子治疗的患者有1590例,占92.9%。值得一提的是,鼻咽癌、颅内颅底肿瘤、肺癌、肝癌、前列腺癌等5个重点病种患者收治占全部患者数的58.6%。而根据开业3年来的随访结果,患者的生存率都在90%以上。

让郭小毛教授感到自豪的是,20多年过去了,当年遥不可及的放疗技术,如今实实在在在上海生了根。三年前,67岁的局部晚期前列腺癌患者李老伯,原本计划前往日本接受质子重离子放疗,但在接受完穿刺活检后,考虑到治疗的便利性和生活习惯等因素,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回到上海接受重离子治疗。当年9月,他在重离子医院接受了16次重离子治疗,至今随访两年多。最新随访结果显示,原来肿瘤病灶处活性丧失,肿瘤指标已正常。加上没有任何不适,这让李老伯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和世界其他同类质子重离子治疗中心相比,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起步相对较晚,但已经实现“后来居上”。以2017年的患者年收治量为例,质子重离子医院已经能排到全球第三,和前两名仅有100例左右的差距。“希望能在五年后,实现全球年收治量第一。”对于这点,郭小毛教授很有信心。

“让更多患者转进来,让技术走出去”

近七成患者来自长三角,为长三角地区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质子重离子技术落户上海后,全国各地的患者纷纷慕名而来,而其中最多的就是来自长三角的患者。在质子重离子医院1721例患者中,来自上海的患者占42.9%、江苏10.6%、浙江11.5%、安徽3.0%。

半年前,江苏启东30来岁的小伙张明(化名)被查出患有肝癌。在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的启东宣讲会上,他第一次听说了质子重离子治疗癌症的技术,通过医院远程诊疗平台的咨询,医生初步确认他可以适用于此项技术治疗。令人欣喜的是,在接受完重离子治疗后的半年时间里,张明的肝肿瘤退缩明显,康复在望。而像张明一样获益于上海优质医疗资源的长三角患者近年来正在逐步增加。

这是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为长三角地区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一个案例。无论是服务长三角肿瘤病患,还是这一尖端技术在长三角地区进一步推广,质子重离子医院都在发挥“排头兵”的作用。

事实上,质子重离子医院和长三角患者的紧密关系可以追溯到建院之初。2014年6月,参加医院设备注册临床试验的35例临床试验患者中,就有来自长三角的31例患者,占临床试验患者总数的88.6%。至今随访四年,这批患者生存率达97.1%,全部临床试验患者肿瘤局部控制率达91.4%。

“我们的目标是救治更多的患者,但仅仅靠一个医院承担起那么多的救治任务,那毕竟不现实,在希望更多符合适应证的癌症患者能转到医院来治疗的同时,也希望我们的技术能更快走出去,那样才能实实在在帮助到更多人。”郭小毛教授说。目前,质子重离子医院形成的标杆效应已显现,我国许多地区都希望能引进质子重离子设备,打造自己的“治癌利器”。这也让质子重离子医院在诊疗患者之外,更肩负起技术推广和输出的功能。

郭小毛教授告诉记者,为了让长三角地区的医务工作者切身感受质子重离子治疗的便利,医院根据长三角地区不同的肿瘤发病特点,针对某些恶性肿瘤高发的地区,医院专家团队已多次前往当地的肿瘤医院、医学院校、科研机构等开展技术宣讲、专家会诊和研究合作。

除了技术,行业标准和管理经验也成为了质子重离子医院能够对长三角地区“输出”的财富。质子重离子医院针对近40种肿瘤疾病制定了56项质子重离子治疗临床诊疗规范,这些规范也成为了质子重离子治疗的“中国标准”。而医院建设、诊疗流程管理等方面的运营经验,也成为质子重离子医院的一笔宝贵财富。“而这些宝贵的经验,我们都在和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同行们一同分享。”

因为治疗流程、要求同之前的手术和常规放疗化疗不尽相同,质子重离子放疗对于流程控制和治疗前策略制定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对于医院的运营管理能力也是更大的挑战。一些希望在长三角地区引入质子重离子技术的医疗机构,甚至邀请质子重离子医院和他们一同管理,希望复制质子重离子治疗的中国标准和上海经验。

“感谢互联网,突破了空间的阻隔”

更高质量长三角医疗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然而,质子重离子医院的情况并非唯一。事实上,如今在上海三甲综合医院的门诊病人里,超半数来自外地,以长三角病人居多。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患者中,来自长三角的患者占了所有外地患者人数的八成左右。

回忆起上个世纪,长三角的患者来沪就医时的情形,郭小毛教授记忆深刻,病人背着大包小包、拿着厚厚的病例资料,到了上海后仍需要全套检查,结果出来后才能看专家,在上海一待就需要好多天;有些患者为了早点看上医生,凌晨一两点就来医院排队。进入新世纪后,医疗条件大大改善。“网上提前预约好,带上当地医院的一些检查报告,来上海后直接就能看上医生、接受治疗,而这正是长三角医疗一体化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郭小毛教授说。

如今,沪苏浙皖正在形成更高质量的医疗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长三角医疗资源如何更好地打通? 怎样使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形成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 郭小毛教授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两年前,肿瘤医院正式启动肿瘤专科医联体建设。没有样板可以参考,肿瘤医院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打出了集专科建设、人才培养、远程医疗、分级诊疗平台于一体的建设“组合拳”。这个“复旦肿瘤”专科医联体不仅植根于上海,还积极辐射长三角地区,并在苏州和扬州地区先后同多家医院签署了医联体共建协议。目前,复旦肿瘤专科医联体的成员有苏州科技城医院、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等,覆盖上海、江苏、浙江近20家医疗机构。

“要感谢互联网,互利网技术有效突破了空间的阻隔,患者无需再‘挤破脑袋’涌向大医院求得一个‘稀缺’的专家号。现在,他们可以先去医联体所在医院,便能在自己的家门口就能获得‘同质化’的会诊诊断、治疗意见以及方便快捷的‘转诊通道’,大大节约了就医时间和金钱成本。”医联体建设的核心就是信息的互联互通,在这些医联体单位之间,患者病史系统完成了耦合和对接,打破“信息孤岛”,真正做到“让信息多跑路,病人少奔波”,更重要的是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

而远程会诊的出现再次改变了很多就医模式。肿瘤医院正在扩展的远程会诊网络终端,可以实现手术演示、教育培训等,合作的医疗机构有不少来自长三角,他们都主动提出要加入这一平台,及时为当地医院开展远程咨询。与此同时,远程会诊平台集现代通信与视频技术,可实现实况讨论画面与会诊结果的在线传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简单高效地享受上海高水平专家的远程会诊。2017年11月 23日,医院与六安中医院间的首例远程会诊完成;2018年1月8日,与江都人民医院间的首例MDT多学科远程会诊也顺利开展……截至2018年年底,在正式运行1年的时间里,共计完成远程会诊100余例,为长三角地区患者提供了更加快捷、高效的就医体验。

郭小毛教授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优势医疗资源对长三角地区来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而互相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肿瘤医院如今形成了例行的月门诊工作机制,累计有127名副高以上职称的医生“异地”坐诊,有效改变了当地民众“跨省就医”的现状,足不出户尽享优质肿瘤医疗资源。“上海的专家让我们放心!”来自长三角的患者常常这么感慨。

未来

城市之间合作加分工,真正实现医疗一体化

近年来,上海市政府、各级主管部门以及医疗机构已逐步多层次、多渠道地探索跨地区合作模式,打破地域局限,以不同形式将资源向长三角城市群辐射。

今年6月份,国家卫健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称,目前异地就医患者流入最多的省份为上海,达到37万。数据显示,2016年上海收治的异地就医患者比例较2015年上升了21.74%。而在上海三级医院收治的住院患者中,异地就医住院患者主要来自周边省份、华东及中部地区。上述数据背后体现了上海在推动长三角医疗一体化中担当了重要角色。

改革开放40年,是上海卫生健康事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40年,更是市民健康获得感满满的40年,同时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在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看来,长三角公共卫生联动早在80年代甲肝防控、2003年的SARS大爆发年代,就已经逐步建立起来。如今,在上海,仁济医院、第九人民医院、龙华医院等三甲医院的优势学科、管理理念、专家资源等,正以不同形式在向长三角辐射。以2016年成立的“长三角城市医院协同发展战略联盟”为代表,它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等发起,成员医院已从77家发展到如今的112家,其中不乏华东地区知名的三甲医院,也有大量县级医院,长三角城市群医疗机构异地分级诊疗平台也由此启动建设。此外,上海在全国率先探索建设航空医疗救援体系,由瑞金医院承担“上海航空医疗救援中心基地医院建设与应用”项目,一份空中救援“样板经验”已初具雏形。按照上海直升机飞行半径400公里的规定,可以覆盖所有长三角城市,方便危重病人的救治转运。

金春林主任说,交通的便利给长三角医疗一体化带来了可能。与此同时,智能医学影像、微信医保支付、电子健康卡、电子病历、远程医疗等先进的“互联网+医疗”新服务,也逐渐在长三角城市群全面落地,借助“互联网+”新技术,群众有望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

除了看病更方便之外,医保的结算也正在向越来越方便的方向推进。2018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的成果发布会中明确,将全力推进一批民生工程建设,其中就包括了积极研究探索急诊和部分门诊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可行性。

上海的医疗技术、医院管理和医疗人才向周边城市的不断输出,对提高周边城市的医疗水平、节约医疗资源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也将会使得更多的患者留在当地治疗,真正实现小病不出县、大病不出省、疑难杂症有保障。“对于上海以及长三角其他城市来说,医疗一体化发展都是双赢的局面。比方说,上海花大力气建设质子重离子医院,浙江则更多地在传染病防控方面花功夫,城市之间合作加分工,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所在。”金春林主任说。

不过,长三角医疗一体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医疗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当前长三角地区医疗服务价格还不一样,病人自付比例也不同,同时医疗技术水平存在差异,如何建立合理的医保结算方式还需要研究;又比如说,目前在上海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大的急救转诊平台,长三角急诊需要转院病人更多是靠个人或者医院在联系;此外,分级诊疗体系也没有完全形成,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仍然存在不足。”金春林主任告诉记者,要真正实现长三角医疗一体化,还需要医疗、医保和医药的联动,而这些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本版摄影 青年报记者 常鑫 制图 黄艺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摄影 青年报记者 常鑫 制图 黄艺

阅读全文 返回上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