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工作者深入社区“精准”扶持
2019-02-08 上海

通过市政府实施项目,更多青年人群将得到更精准的公共就业服务。青年报资料图 记者 吴恺 摄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日前,“帮助8000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创业”被列入2019年市政府实事项目。面向青年失业群体日益变化的就业心态,在公共就业部门的就业服务者如何立足工作“再突破”?记者日前在区人社局就业促进中心了解到,从源头对接到精准指导,公共就业服务将从2018年工作经验中总结经验,应对失业人群需求提供精准化就业服务。

青年报记者 陈晓颖

街镇工作者深入社区“挖掘”待业者诉求

在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职业指导师与街道就业援助员敲响了毕业生小顾的家门。“今天没出门面试啊? 最近有哪些求职问题都可以和我们职业指导专家聊一聊。”街道就业援助员已经是第四次到小顾家上门拜访了。

从第一次排摸,到第二次上门了解真实就业情况,再到家中与父母沟通,这一次,街道就业援助员在了解小顾有迫切就业意愿但是缺少相关能力后,联系了静安区首席职业指导师与“乐业上海”就业服务志愿专家团成员到家中给小顾提供职业辅导。“我们其实加过微信,也时常通话,但该孩子比较内向,面谈更容易打开心结。”就业援助员告诉记者,援助员在平日工作中通常对社区里的长期失业青年进行全面排摸,掌握其具体需求,并对每位开展重点援助的长期失业青年进行实名登记,再为其提供个性化指导。

实际上,不少就业指导已在线上进行。就业援助员或者职业指导师们会通过微信群推送“乐业上海”或是区级乐业平台的职场信息。据介绍,在就业帮扶工作中,各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落实专人对长期失业青年开展跟踪服务,对于已经推荐上岗的失业青年,通过回访的形式了解其目前就业状况,及时解答其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在努力帮助长期失业青年失业实现就业的同时,切实帮助其稳定就业。对于就业后再次失业的青年,及时跟进职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服务,帮助青年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并积极开展岗位推介等服务,帮助其重新就业。

过去三年列入实事项目,提供就业“金牌服务”

记者了解到,“帮助8000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创业”是指通过实施市政府实事项目,引导长期失业青年转变求职观念,帮助一部分长期失业青年积极求职,实现市场化就业;指导一部分长期失业青年参加培训见习,提升技能素质;扶持一部分长期失业青年自主创业,并带动其他人就业;对一部分确实难以市场化就业的长期失业青年,通过加强就业援助,予以就业安置。这一系列项目还有一个名字——启航计划,寓意为帮助更多待业者职场“再启航”。

随着经验的累积,帮助长期失业青年就业创业是各级就业服务机构的“金牌服务”。这也在2015、2016连续两年成为市政府实事项目。2018年,帮助8000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创业再次列入市政府实施项目并顺利完成。

为切实做好上海市待业青年就业促进工作,2018年“青年启航”求职能力提升计划在上海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的指导下,由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主办的以“破解青年求职难题,青春启航助力梦想”为主题,以35周岁以下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各类待业青年为对象,立足“转变求职意识”“提高职业素养”“加强职业技能”为核心要素的“三位一体”活动模式,组织待业青年走进企业参观,近距离实地观察体验生产流程、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切实引导待业青年转变求职观念,指导待业青年参加岗位体验,提升技能素质,并帮助待业青年积极求职,实现市场化就业。

在2018年8月23日至11月9日,“青年启航”求职能力提升计划成功举办12场企业参访活动,吸引全市16个区的待业青年共323人次参与,参访企业覆盖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交通运输、餐饮、零售、金融、物流、互联网等8大行业,包括中国商飞、中国平安、阿里巴巴、京东、可口可乐、通用汽车、申通集团等12家企业。

区公共就业部门开拓特色就业项目

面向在家中长期未就业的青年人,各区提供了就业训练等方式,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以闵行区为例,闵行区青年(大学生)职业训练营是2017年底推行的。训练营不是让入营青年“行行精通”,而是聚焦“新零售”复合型人才职业训练,利用上海南部科创中心的教育、科技、创新和产业资源,服务35岁以下青年(大学生)等重点待就业人群。记者了解到,闵行区青训营项目采用线上、线下双线并进模式,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学习世界前沿知识,线下VR教学、实体训练,充盈服务形式。项目携手高校,为上海电机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高校学生量身定制精品课程;走进基地,为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的见习青年开设培训班。

此外,项目携手高校,为上海电机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高校学生量身定制精品课程;走进基地,为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的见习青年开设培训班。据介绍,闵行区青年(大学生)职业训练营旨在培养一批具有新零售眼光、新零售思路、新零售知识、新零售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在实施2018年市政府实事工作项目时,长宁区通过就业“517”职业指导品牌建设,实现一个电子信箱、一个专窗、一支队伍、一个工作室的“四个一”专项服务模式。同时积极发挥招聘单位在职业指导中的主导作用,开展各类职场体验,邀请招聘单位参与职业指导宣讲,帮助失业青年感受职场、了解职位、熟悉职业,提升职业匹配度。此外,通过开展进街道、校园、楼宇等活动,就业“517”不断延伸职业指导服务范围,实现职业指导分类化服务,深化职业指导服务内涵,依托实训基地参观、企业现场观摩、职业辅助讲座等主题项目,细化服务措施。

在宝山区,就业服务则通过区内高校,延伸到大学生群体中。2018年宝山区就业促进中心在上大、邦德、震旦设立3个院校就业指导站,为青年大学生宣讲上海市就业政策。宝山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里有一个帮助街道长期失业人群就业咨询的“助飞”工作站。在与大学合作过程中,该职业指导品牌进行延伸,建立了“助飞”职业指导工作室上海大学分站,为学生提供“线上线下”的跟踪指导服务。

此外,宝山区就业服务部门注重发挥就业服务专家志愿团的作用。由43名专业人士为有意愿的大学生提供个性化、公益的服务指导,宝山区专家志愿团通过预约咨询、上门指导、主题讲座等形式,给予大学生经验分享,了解真实市场环境的机会。

宝山区还定期组织区内优秀企业进校园,为区内新兴企业打通校园招聘的通道,给予企业展示自我的机会,缓解初创企业招工渠道匮乏、人才流失等问题。区、校、企三方充分利用各自优势资源,在相关配套服务、培训、指导与氛围的营造等各方面实现无缝衔接,共促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08


青年报记者 陈晓颖

来源:青年报

阅读全文 返回上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