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初步实现居民人人拥有健康账户 全市建成社区托养机构1000家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市政府办公厅日前转发市卫生健康委等十四部门《关于加强本市社区健康服务促进健康城市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通知,意见指出:到2020年,初步实现居民人人拥有健康账户;基本实现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向居民提供健康评估服务;全市建成老年人日间照护机构、长者照护之家等社区托养机构1000家;全市街镇中社区市民健身中心覆盖率达到40%;90%以上公园实现免费开放,80%以上公园实现延长开放。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每个家庭
根据意见,2020年,上海将初步实现居民人人拥有健康账户,逐步完善健康账户内容与应用,居民利用健康账户可知晓自我健康状况,可获悉健康教育知识,可享有家庭医生指导,可连接各类健康服务资源,可获得智能提醒、过程管理、结果监测等健康智能服务。
到2020年,基本实现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向居民提供健康评估服务,优先覆盖签约居民,使接受评估的居民可在健康账户中查阅个人健康管理清单。届时,本市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80%以上,同时,社区心理咨询点建设将实现全覆盖。
到2020年,上海将初步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本市所有家庭。逐步推进家庭医生首诊,并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为家庭医生配备助理,承担事务性工作任务。同时,上海将推动社会办家庭医生服务发展,培育一批社会办全科诊所品牌,制订基于居民个性化需求、有特色的服务包,提供错时门诊、上门诊疗、居家康复护理等服务,满足居民个性化、延伸性的家庭医生服务需求。
意见指出,到2020年,本市全科医生数量达到每万人口4人。本市养老护理人员达到12万人,每千人配备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大力培养社会所需的社区健康应用型人才,在应用型本科专业试点建设、目录外新专业设置中予以优先支持。到2020年,建设社区全科教学基地达到100家以上,强化社区全科教学基地与上级临床教学基地的对接,落实全科医生定期至上级医院专科轮训制度。
全市建成社区托养机构1000家
根据意见,本市将发展社区托养与居家照护服务。不断扩大养老服务供给,引导社区托养机构向嵌入式、多功能方向发展,到2020年,全市建成老年人日间照护机构、长者照护之家等社区托养机构1000家。发展综合照护模式,加快建设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到2020年,全市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总量达到200家以上,提供“一站式”服务,统筹、链接各类社区为老服务资源。完善居家照护服务,重点聚焦老年人社区生活照护需求,完善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行、助医等“十助”社区养老基本公共服务。培育发展专业化、连锁化、品牌化的专业养老服务组织,提高社区专业养老服务能力,满足广大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本市将建立整合型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合理规划布局和调整老年医疗与护理机构。鼓励医疗机构与养老服务设施邻近设置或整合设置,支持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载体,吸引和利用社会力量参与,做实与养老机构、社区托养机构签约服务全覆盖,提供基本诊疗、公共卫生、康复、护理、家庭医生、技术指导与培训等服务。继续实施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为符合条件的老年患者设立家庭病床。全面推广医疗机构、养老机构与居家相衔接的安宁疗护服务,提高老年人生命晚期质量。
全市街镇中社区市民健身中心覆盖率达到40%
根据意见,本市将融合体育、卫生健康、教育、文化旅游、绿化市容等部门的社区资源,合理布局全民健身设施,提升服务功能,重点建设一批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市民球场、市民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到2020年,全市街镇中社区市民健身中心覆盖率达到40%。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公益开放、错时开放,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率不低于86%,引导学校体育设施增加夜间开放时间,满足不同人群不同时段的健身需求。在公园绿地内融合体育、健身等活动功能,新建改建一批市民健身步道和球场。原则上,新建公园绿地应有10%的面积用于健身体育活动区,已建公园30%的面积可用于市民健身。到2020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4平方米。
针对青少年人群,本市将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建设300所以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青少年校外体育中心,打造青少年体育运动品牌。针对在职人群,推广楼宇体育、园区体育,在功能社区内开辟体育健身活动场地,大力发展互联网健身市场。针对老年人群,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体育设施的功能衔接,开发针对不同体质状况老年人的专门健身项目。到2020年,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5%,体质达标率达到96%。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