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提金奖:一份精准肿瘤病理报告的“出炉”
2019-02-21 上海

QNBA09B20190221C_p28_b.jpg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毕蕊 王广兆/文 常鑫/图 

肿瘤的诊断有多种形式,其中病理诊断是对肿瘤的最后判决,病理报告被称为肿瘤诊断的“金标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每天接待来自天南海北的患者,每天数百份诊断报告在小小的接待窗口递进递出,而窗口背后则马不停蹄。新年伊始,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发文公布肿瘤医院病理科获得2018年度上海市政府质量金奖。记者今天前往医院,亲眼目睹了一份病理报告“出炉”的全过程。

巨检室

每位取材医生每天要取材300个以上组织块

QNBA09B20190221C_p29_b.jpg

病理学检查,并不是单单切下一片癌变组织直接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就能直接得出结论。从病人身上切下的肿瘤组织要经过一系列繁琐的处理才能制作成病理切片。这一系列的处理,始于病理科巨检室的取材工作。

地下一楼,肿瘤医院病理科巨检室共有6个取材台。每天,12位医生分成两人一组,将临床切下的肿瘤手术标本制作成组织块。“针尖大、灰白色、絮状……”取材台上,带着白口罩的女医生一边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夹起过滤网上的标本,一边向负责记录的医生描述标本的特征。这个“针尖大”的标本浸在透明的固定液中几乎难以用肉眼发现,然而再小的标本也逃不脱医生们的“火眼金睛”,这近乎透明的组织终于在过滤网上现形。

在这里,平均每位取材医生每天要取材300个以上的组织块,在取材台前一站就是一上午,做不完,扒两口饭马上接着做。“要保证下午3点前结束,否则进不了脱水机,影响出片时间,造成报告延误,就会影响到临床和患者的需求。”取材室组长范效喜说。

巨检室正在取材的的病理医师以女孩居多,年龄基本都是85后。平日在家里几乎不干脏活累活,都是父母的“宝贝”,但在巨检室里她们完全脱去了“娇娇女”的保护衣,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取材工作中……

制片室

任何一个环节不能有“小疏忽”

QNBA09B20190221C_p30_b.jpg

组织块制作完毕后,随即被送往制片室进行技术处理。从巨检室完成的组织标本到制成一张经过染色的病理切片,整个过程需要经过脱水、浸蜡、包埋、切片、HE染色、出片六大步骤。这期间,任何一个环节的“小疏忽”,都会直接影响到病理诊断结果。没有技术环节的保证,不可能出具精确的诊断报告。

组织块先是进行脱水处理,脱水指的是组织标本经过固定后,为长久保存,必须将组织块内的不溶于石蜡等包埋物的水分置换出来,这一过程叫做脱水。接下来是浸蜡,将浸蜡后的组织置于包埋框中,注入融化的固体石蜡,石蜡冷却凝固后,组织即被包在其中形成组织蜡块。

待这些环节完成之后,技术员将蜡块固定在切片机上,手工转动切片机徐徐修整蜡块,切除组织边缘0.1-0.2厘米的余蜡以保证组织结构的平整,然后连续切片制成蜡带,再用眼科镊子镊起蜡带,轻轻平铺在40℃-45℃的水面上,借助水的张力和温度,并用镊子将略皱的蜡带一一撑开、展平。接着,选取最完整的蜡片捞起,贴敷于载玻片的中段处,再置入烘箱内,溶化并脱去组织间隙的石蜡。

最后,对切片进行HE染色(苏木素-伊红染色),苏木素着色呈蓝色,伊红着色呈红色,这有助于病理医师在红蓝相间的世界中捕捉病变的诊断依据。

阅片室

病理医师看片出报告

HE切片制作完成后,随即被送往阅片室。由于肿瘤的良恶性最终由病理科医生确定,所以病理科医生也被形象地称作肿瘤诊断的“法官”。病理医师在显微镜下寻找诊断的蛛丝马迹,每天200多份病理报告发出。

在这里,一位副高职称的病理医生,一年阅片近5万张。病理科副主任医师毕蕊曾遇到过,最多的一次,仅一位乳腺癌患者的会诊切片就送来了139张,花了近两个小时,她在这么多切片中找出了2毫米的浸润癌病灶。

对于一些疑难病例,几位病理医生还会同时进行会诊。此外,病理医师还可以通过特殊染色、免疫组化、分子病理、电镜等综合手段来明确诊断。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的诊断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每年诊断的病例数量名列前茅,全国各地患者纷纷慕名而来。2018年,肿瘤医院病理科王坚主任和他的团队,共完成11万多例的组织病理报告诊断,其中外院送来的病理会诊多达3.8万例。而这些数字,还在以平均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毕蕊 王广兆/文 常鑫/图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阅读全文 返回上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