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管理专业出身的她转投农业 用智慧养料培育现代化农业果实
2019-04-18 青年

徐丹在田间工作。受访者供图

上海郊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奉贤区重点推进都市现代绿色农业,通过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奉贤乡村振兴。在此大环境下,部分青年大学毕业后回乡投身农业现代化生产和服务。今天,本报“乡村好青年 致富带头人”系列报道关注的是上海欣桥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经理徐丹,作为一名“85后”,她不仅付出辛勤的汗水,更懂得运用“智慧的养料”,致力于运用现代化农业技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青年报实习生 陈婷 记者 姚佳森

女承父业   毕业后满腔热忱回乡耕耘

徐丹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金融管理专业,今年31岁。本科毕业后,她就回到家乡奉贤,追随父亲从事农业工作。金融管理专业与农业南辕北辙,为何会下定决心从零开始?

徐丹向青年报记者坦言,之所以会如此择业,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来自父亲徐永安的希望和支持,“如果我回家把家里的担子挑起来,他也可以在旁边帮把手。”

另一方面,徐丹选择从事农业也有自己的重要考量。当年临近毕业时,她发现可选择的大多是银行柜员等岗位,与她期待的职业规划、发挥创造力的岗位并不匹配。徐丹坦言:“如果去做一个朝九晚五的工作,那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我还是选择回来为自己创业。”

在徐丹还未加入团队的时候,其父亲从事的是养殖业和相对小范围的农业,后来出于环境保护的考量,政府呼吁畜禽养殖场退养关停,徐家2012年刚刚标准化改建成功的“万头猪场”为响应政策也开始慢慢实行退养,直至关闭。此后,徐丹将经营重心放至农业上,“我们一直保持着有机肥和水稻的种植,我就开始思考怎么把农业做得更精致、更深入、更现代化。”

发展至今,徐丹担任经理的上海欣桥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名下有成员21户,带动周围农户70户,接纳54名残疾人于合作社就业。与此同时,合作社名下承包土地550亩,种植的农作物有水稻、西甜瓜、翠冠梨、无花果、水果玉米、蔬菜等。由于合作社有机器和技术,当地农民会主动对接合作社,希望得到合作社的服务,2018年,合作社开展的对外农机服务面积达到5000亩。

徐丹从事农业工作九年多,收成越来越好。被问及从业至今的感想时,徐丹多次归功于家人,“这一切离不开我父亲和丈夫的支持。”据了解,2012年,徐丹的丈夫选择放弃自己的公务员岗位,同徐丹一起从事农业工作,小两口齐心协力、携手深耕,这让徐丹的心里更加踏实,也更充满了动力。

知识可贵   充电达人乐当“复合型补丁”

2011年,徐丹大学毕业准备投身农业,作为知识青年,她看到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未来,“养殖业、农业,种植业,都需要专门的技术,我父亲觉得光靠他自己太薄弱了。他希望通过我的知识,让我们的农业能有更长远、可持续性的发展。”

在徐丹看来,现代化农业有很多进步的空间。她希望不再是单纯地用老一辈的方法来种植家乡的土壤,而是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现代化的知识、技术,用当代绿色的、有机的、无害化的方式来种植,“我相信,我所在的这块土地,可能会因为我的努力而有一点点改变。”

为此,徐丹近年来一边工作,一边在专业领域充电、补短板。2011年从事有机肥及循环农业工作时,徐丹考取了动物疫病防治员;2015年她考取了乡村兽医资格证;2012至2018年,她取得了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2016年,她又取得了青年农场主职称证书……徐丹有趣地打比方道,在工作上,她是一块“补丁”,哪里需要她,她就往哪里填。“农业不是一个条条框框、一成不变的工作,会遇上各种突发状况,我需要随时准备着去应对突发状况。”正因如此,“学习达人”徐丹成为了一个复合型的能手,工作中很多岗位都能担当。

如今,徐丹已经将农业视作自己一生的事业。徐丹在接受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坦言,现今为周边农户服务的稳定状态已经形成,“单单拖拉机这些农业机械,我们已经投入了大约200万元左右了。我们聘请老师傅为周围的农户服务,我今天不做了,我服务的那些对象该怎么办呢?”徐丹说,每年合作社都会和周边农户签订合同为他们提供服务,从四月份开始,翻地耕地就要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徐丹通过这种方式将现代化农业带入家家户户,“我觉得我是在自己创业的基础上,再去服务了他人。”

未来版图   多渠道销售打造健康绿园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合作社经营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状态。徐丹向青年报记者透露,合作社2018年的年销售额是600万元左右,农机服务收入去除人工及折旧成本等,也有50万元左右的收入。对此,徐父感慨,“现在日子好过了。”

然而,徐丹却并不仅仅满足于现状,她想要打造自己的销售团队。徐丹表示,要想创造利润,还是得雇销售,并且销售是最重要的一环,“种出来农产品到顾客手里,经过中间商已经过了好多个环节。如果产销我能够一个人做的话,可以薄利多销。”

目前,合作社生产的农产品主要销售地区限制在上海地区。不同的农产品有不同的销售渠道,据徐丹介绍,去年十月份上市的两百亩早稻,经过初加工进行大米销售,目前客户群包括小额订单和养老院等固定订单,而后期的晚稻有一部分送进了国家储备仓库。合作社在浦东有两个点寄卖大米。此外,徐丹还积极探索过网店销售等多种模式。

为了突破农产品保质期短的难题,徐丹开展了一个养生蔬菜园,里面种的蔬菜有药用价值,徐丹曾经试着将这类蔬菜作为药膳推广,也想过直接烘干作茶包,“商品包装可以解决周期短的问题,问题就是目前硬件设备太差。”所以在后面几年的规划上,徐丹认为首先还是要将各大硬件配齐,在此前提下,她想开发农业旅游、农业科普教育等,“电商的话,我还是会选择嫁接在别的平台上。”

今后,徐丹依然会“一步一个脚印”地致力于农业现代化尝试,“我有什么能力,我就做到什么规模,农业现代化上,目前只有水稻机械化达到了要求。”徐丹认为,提升农业现代化,需要从大棚的基础建设就要开始更新,当设备充分完善之后,还要提升农用物资和农业技术,长此以往,农产品品质便能得到更大的提升。她满怀憧憬地说道:“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我们这一块地可以绿色葱葱,让人一看就知道——这块地很健康。”

 人物档案 

姓名:徐丹

事迹:徐丹毕业后回到她长大的地方奉贤四团,并进入上海欣桥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从事农业工作;先后考取动物疫病防治员、乡村兽医资格证、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青年农场主职称证书。

合作社2018年对外农机服务面积5000多亩。2017年合作社成为了助残扶农基地,招收残疾员工54名,2017年被评为优胜助残扶农基地。

我视农业现代化为我的事业,我在创业的基础上,亦在服务他人。选择了从事自己热爱的这个行业,就要全身心投入,再苦再累都会坚持。我每天都会接触这些农作物,春夏的时候农作物是绿色的,秋收的时候它们是黄色的,种的花草是紫色的,这些所有的颜色都在我眼前更替变换,不变的是,它们是我种出来的,我能从中感受到成就感。

——徐丹

 记者手 

农业现代化并非一句口号

“干一行爱一行。”采访过程中的每时每刻,都能感觉到徐丹对于农业的热爱和她基于热爱所作出的奉献。与当代许多年轻人不同,徐丹回到郁郁葱葱的家乡奉贤,全身心地投入农业现代化生产,为了随时准备好填补各类农业工种,她考取了各类证书。她曾戏称,她连拖拉机都会开,“技多不压身,而且我考这些证,是因为我确实需要它们。”

远离大城市,在家乡她致力于绿色生态农业,离开市中心的工作和生活并没有为她带来清闲。她坦言,自己没有周末,由于有农忙农闲很难计算自己平均工作时间,但合作社目前发展方向比较全面,所以农闲的时间也不多。农忙时节,最忙的就是秋收和春播,秋收时期,由于烘干机不停转,徐丹和工作人员一般需要做24小时的循环工作。

农业现代化的理想,并非只是一句口号,徐丹将理想作为目标,切切实实地投入到日常工作里,投入到服务他人中,她的每一分努力和劳动,都是在将家乡的土地变得更绿色、更健康和更具有可持续效应。


青年报实习生 陈婷 记者 姚佳森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