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垃圾旅行带回的人生秩序感
2019-04-21 生活

第1整理术团队和学员拜访环保组织

【文/冷梅 图/受访者提供 制图/汤智勇】

垃圾四分类更有前瞻性

作为绿舍离生活方式的发起人,第1整理术的创办人,上海姑娘周一妍对垃圾分类颇有研究。根据她多年的研究经验,上海即将实行的关于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及干垃圾的四种分类,和国际上很多早已实现垃圾分类处理的地区相比,从垃圾投放前端到分拣处理的后端,都非常符合国际潮流,并极具前瞻性。

她说:“对比了几个地区的垃圾处理方式,美国的垃圾分类系统在整个欧美国家并不是最突出的。走在美国街头,一般可以看到两类垃圾桶,一类是可回收垃圾,一类是干垃圾。甚至在一些郊区,只有一个垃圾桶,人们并没有很强的垃圾分类意识。在普通的美国家庭里,厨余垃圾会有一套垃圾粉碎系统,可在家里直接完成回收。变成堆肥材料,或者降解后流入河道。而分类意识比较好的家庭,会分为可回收垃圾和干垃圾两大类。而在德国,垃圾分类更为细致。通常分为三个垃圾桶,以盖子的不同颜色来区分:蓝色是纸张类垃圾,黄色是可回收物(金属、塑料、玻璃等),灰色是厨余垃圾,然后再加上其他垃圾。上海采用的四种垃圾分类,具有独创性。可回收物中,塑料指的是完整的塑料瓶等,像塑料袋和塑料包装纸则属于干垃圾,需要从塑料瓶上拆下处置。”

据她了解,在2009年以前,欧洲国家比如法国、德国、比利时会在产品包装上,使用绿点标识引导垃圾分类。带有绿色标识的就是可回收物。居住在德国埃森(德国第九大城市)的好友虎妈妈家的户外院子里,会放三个垃圾桶,蓝色盖子是纸质垃圾,黄色盖子是可回收垃圾,灰色是厨余垃圾和其他。德国每个州情况并不一样,有些地方是四个,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成两个垃圾桶。

在法国人的厨房,至少会有三个垃圾桶,用来装可燃垃圾、可回收垃圾和玻璃制品(法国人太爱喝红酒,吃果酱)。

而一些先进的瑞士家庭,家中有院子的,会放一个发酵桶,直接完成厨余发酵再利用。


举手之劳释放善意

当我们开始践行垃圾分类处理,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帮助垃圾回收的后端处理系统,节约了分拣处理垃圾的时间和人力成本。“那些被我们分拣出来的,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塑料瓶、纸张和衣服,都可以拿来再利用。现在,6个塑料瓶经过回收处理就能做成一件T恤衫,这种可以提取纤维的PET材料,可以做成再造衣,也可以做成环保袋。所以,对塑料制品也不能一概而论,完全认定它是不好的东西。”在有些国家,一些践行零垃圾的环保者,会把用过的玻璃瓶、酸奶罐洗净,把塑料部分和纸盒部分拆开,纸盒压扁,把塑料、金属五金件拆分回收,做得更为精细一些。

在整理这些垃圾分类经验的过程中,周一妍发现,当你的责任心和环保意识越强,便能更好地督促自己的行为。你会有意识地减少快递纸盒和过度包装的滥用,为了不产生过多垃圾,你会尽量去菜场购物,使用环保袋,少叫外卖,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出门会用手帕代替纸巾,用玻璃瓶代替塑料瓶,喝咖啡也可以自带杯子。

为了细化垃圾分类,你会身体力行为他人思考更多。以往的思维误区是,像使用过的婴儿尿不湿、狗狗尿垫等应该算是湿垃圾,其实不然,它们属于一次性纸张,所以哪怕是湿的,都应该放在干垃圾里。那些喝过的酸奶盒子,湿漉漉的,最好先洗干净再放入可回收物里。

也许,有些人会觉得垃圾分类太过繁琐和复杂。因为复杂,而不愿意尝试改变。但是周一妍认为,精细化的垃圾分类,也是对大脑思维能力的锻炼。当你学会了垃圾分类,举一反三,其他方面的分类能力也会得到提升。你便会爱上这种拥有秩序感、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实,它就是你的一种生活态度。

反思你和物品的关系

当这种关于分类的思维形式在改变,你将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做这件事,更深层次的动力,则来自它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分类垃圾,从为家中选用适合的垃圾桶开始。厨房空间狭小,真的放得下3~4个垃圾桶吗? 如何让我的生活空间布局更合理,生活动线和使用习惯更加舒适高效?为此,你要开始学习整理收纳的方法,让它成为检视生活方式的标杆。

许多年前,为了践行环保理念,周一妍曾花了1000元钱,为自己买了一个看起来非常漂亮的垃圾桶。这个垃圾桶荷兰制造,有专门搭配垃圾桶使用的可降解塑料袋。对她来说,花了这么大的价钱,就是立下决心,改变现状,想让自己过上与它相匹配的品质生活。可是垃圾桶用了快一年,她仍旧一点也不心动。“我已经拥有了自认为的终极好物? 为什么它却没有让我心动呢?”后来,她意识到是自己的生活方式出了问题。垃圾桶里每天塞满了自己制造出来的垃圾,足有2公斤那么多。当你没有把自己和生活的关系理清楚时,挫败感以及对生活的无法掌控感,就会像这个巨大的垃圾桶一样,扑面而来,塞满你的整个生活空间。

你需要开始反思你和物品的关系。比如,经常点外卖的人,家里常常都是各种包装盒,也许你会疑惑自己的生活怎么会产生如此多的垃圾?

你需要重新检视自己的生活轨迹。它会让你变成一个自觉自律的人。做这件事的意义,从更长远说,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计。

“在欧洲很多国家和地区,人们根本不用专门去学习垃圾分类,这已经成为生活习惯里潜移默化的一部分,就像刷牙一样,成为每天生活的日常。而对于他们的孩子来说,从小就被父母耳濡目染,现身说法,下一代从小便被灌输了这种生活态度。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从零到一,总有一个开始,何时起步永远不算晚。”周一妍说道。     关注切身利益的话,首先它能让你掌控自己的生活,管控好细节,对生活充满细微的观察力,这时候你会变得更有成就感。而我们要做的自觉自律,会成为一种公德心,将会让我们的下一代受益,它会成为我们提升国民素质的又一个里程碑。往大里说,保护地球这种宏大的愿景,也会从我们一点一滴的努力中,变得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日本整理师池田惠美穿上用咖啡豆麻布袋制成的时装

几种复合垃圾处理法:

1.中药渣:归入湿垃圾。

2.用过的餐巾纸、卫生纸或者厨房专用清洁纸:归入干垃圾。

3.尿不湿:虽然含水,但仍然属于干垃圾。

4.喝剩半瓶的可乐怎么处理:先把剩下的可乐倒入下水道,然后把瓶子用清水冲洗,接着把瓶子压扁,最后投放到可回收物垃圾桶中。

5.吃剩的外卖:剩饭剩菜倒进湿垃圾桶,餐盒扔进干垃圾桶。

6.单独打包的湿垃圾:先破袋,然后把湿垃圾倒进湿垃圾桶,最后把垃圾袋扔进干垃圾桶。

第1整理术的创办人

Qa 生活周刊×周一妍

Q:你觉得为什么要这样进行垃圾分类?

A:从垃圾投放开始,坚持分类处理,保证我们在扔垃圾的时候,就能协助后端的分拣系统做到更合理有效的垃圾处置。我们加强了对垃圾分类处理的意识,举手之劳就能提高垃圾的分类回收率,减少对地球污染。不但对其他人友好,更是对地球友好。

Q:提到垃圾分类,很多人无从下手。开始行动的第一步应该是什么?

A:第一步,就是准备好相应的垃圾桶,就像做任何事都需要仪式感一样。垃圾桶是进行分类的第一步。家中的有害垃圾一般很少,所以就不用格外准备一个垃圾桶,家中常备的垃圾桶三个就好。有时,也可以简化成两个,一个用于可回收物,一个干垃圾,而厨余等湿垃圾,可以在厨房间专门装一个S挂钩,用塑料袋装少许,出门时随手带到楼下。就是说,垃圾也需要自己的空间,当它们有了这些空间,就不会被你随手胡乱丢弃,可以进入它们该待的位置。

Q:接下来还要做些什么?

A:第二步,重点关注可回收垃圾。可回收垃圾做得好,就是真正为社会做贡献。可回收物经过再利用,也可以产生新的价值。例如通过回收渠道,完成书籍、衣服的旧物回收,通过物物交换,人们各取所需。我们还可以降低购买的欲望,买少买精,实现更环保的购物理念等等。你会决定买那些你想用一辈子的终极好物,而不是跟随潮流而动的热销品。

第三步就是减少焚烧垃圾造成的空气污染,减轻地球的负担,让我们过上品质生活。这也正是现在很多欧美环保人士,在生活中贯彻零垃圾实践的经验,尽可能考虑到别人,也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零垃圾并不是真的一定要归零,而是在无限接近于零的生活方式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环保方式和生活理念。

Q:这种环保理念的精髓是什么?

A:在很多人的字典里,垃圾可能是一个比较消极的词汇,如果我们把整理收纳单单看成家务活,就会觉得非常无聊,心里有负担。如果我们把垃圾分类视为一种垃圾的旅行,让垃圾重获新生,一念之间,就会用更加积极的心态去看这件事。垃圾分类不但可以让我们学习收纳整理,也让生活变得拥有秩序感,同时它还可以是一场开发大脑思维能力的游戏。如此一来,做这件事的出发点和动力,就会有所不同。

换个角度想,如果你跑马拉松,会觉得这个过程很痛苦,很无聊。如果刚开始设置一个五到十公里的距离,目标更容易实现,并因此获得满足感。垃圾分类这件小事,做得好了,你的人生也会大不同。当你因为此事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甚至可以分泌产生快乐的多巴胺,这就是一种完美的状态。

垃圾分类是思维进步的重要标志

今年是Chris在澳洲生活的第七个年头。在生活中践行零垃圾人生,用可持续的理念贯彻生活中的一言一行,这让她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小确幸。Chris说:“zerowaste不仅仅是一种环保行为,它已经成为了我的生活方式。”

在澳洲,每户人家的院子里通常有三个垃圾桶,用盖子的颜色来区分普通垃圾、有机垃圾以及可回收垃圾。每个礼拜会有垃圾车上门,大家就把自家的垃圾桶推到门外,配合回收。

三种颜色,在不同地区也会有些区别,但类型不变。Chris生活在墨尔本,她家黄色垃圾桶用来放可回收垃圾,纸壳子、报纸、杂志、塑料瓶、玻璃瓶、铝罐就放入黄色可回收桶。绿色放有机垃圾,澳洲的家庭几乎都有院子,枯树叶、碎纸机的纸,也包括比萨的盒子,就放在有机垃圾里,但有时需要混合一些潮湿的厨余垃圾,以防止纸屑乱飞。用过的纸巾、厨房用纸、厕纸,则作为普通的干垃圾,放在红色的垃圾桶里,基本上厨房那些生活垃圾都放在红色桶里。

在澳洲,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了垃圾分类的理念,Chris也逐渐习惯了这种可持续的生活理念。随手分类垃圾,像那些软塑料纸、薯片袋子、塑料薄膜,Chris一般会单独收集,去超市购物时,顺路送往那里的特定回收点。

Chris去日本旅行时,发现当地麦当劳也很严格地执行垃圾分类,喝完的可乐瓶,大家要把杯子、盖子以及吸管分开来,扔进垃圾桶里。她在日本的朋友家里,看到了好多塑料瓶。问她:为什么不扔? 因为必须做很细致的区分之后才能集中丢弃,矿泉水瓶、盖子以及瓶子外圈的塑料纸都要单独投放。

作为一个把零垃圾生活贯穿始终的环保主义者,Chris听到上海开展垃圾分类管理甚是惊喜。也许,国内人口众多,刚开始推行这样的分类理念,需要较长的习惯养成期,但是从长远来看,它是人们思维进步的一个重要信号。先不说对地球带来的积极影响,光是对民众的素养、生活习惯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有一次,在澳洲当地超市,Chris看到一个两岁大的孩子,手里抱着一个巨大的兜子,兜子里放着各种各样的软塑料。那个兜子比他整个人都高。这一幕,让Chris相当感动,家长潜移默化的教育,对孩子的分类意识的养成正是弥足珍贵的一课。很荣幸的是,未来,我们也会在中国看到越来越多践行环保理念的生活方式,真正受益的就是我们的下一代,整体的国民素养都会有所提升。

零垃圾节收获满满

去年,Chris在维多利亚州参加第一次零垃圾节。网上报名免费,需自愿捐款支持。参加者云集。有很多澳洲的父母带娃娃们参加。     可以自带衣服到现场交换。为了不制造垃圾,活动方要求大家不要带任何一次性产品,也不要打印门票,场内不设垃圾桶。

可以带食物来分享,场内不出售食品。活动方特意强调请带用手就可以吃的食物,比如小蛋糕、巧克力、能量棒,并且呼吁大家不要用保鲜膜包裹食品,如果可以的话尽量放在自己的盒子里,标注上名字和配料。食物被按照无奶制品、无麸质、素食、纯素食这样的类别区分开来。

对于那些想在中午小食一顿的参与者,活动方特意与附近的咖啡店合作,如果想喝东西或吃午饭,自带咖啡杯和饭盒,到店可享受10%折扣。这家咖啡店不提供一次性餐具,并且一直专注于支持女性赋权、社会责任和环境正义。

在活动现场,摊主Under Your Sink主张用最天然的材料来制作日常清洁用品,并提供玻璃瓶子、喷壶等容器。摊主不仅现场示范了如何自制家用清洁剂,还分享了很多配方。到场的人只需三步就可以制作出自己喜欢的清洁剂:选择成分,选择精油,选择容器。

澳洲目前已设立280家玩具图书馆。会员仅需交纳小额年费就可以在成百上千的玩具中为自己的孩子挑选心仪的玩具。这不但有助于实现玩具的再利用,还教会孩子学会分享,更重要的是,这些行为可以避免很大一部分塑料玩具被填埋。

Repair Cafe是Chris逗留最久的摊位,其实墨尔本的Repair Cafe只是全球上千的维修咖啡店之一。这个概念的发源地是荷兰。维修咖啡店定期开设社区维修课程,并且可以免费提供维修服务。大家把家中坏了的物品拿到咖啡店一起出谋划策,协商维修方案。同时,也面向所有社区招募维修志愿者。     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购买新商品的成本变得很小,导致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维修自己的物品。维修咖啡店的诞生不但有助于物品的再次利用,还给很多家庭提供了亲子互动的机会。墨尔本店创始人在之后的发言中提到,维修咖啡店帮助很多有手艺的老年人重新找回了自身价值。

BYO的意思就是bring your own。自带容器是维多利亚州的一个推广项目,目的是帮助支持BYO的商家和顾客解决一切问题。常常有人在自带容器购物时感到焦虑,这个项目很好地解决了顾客们的疑惑,现场附送墨尔本所有支持BYO的商家地图,让大家可以放心大胆去BYO商家购物。

Reground是一项教育型的社区服务,致力于帮助咖啡馆处理日常的咖啡渣,使这些“垃圾”在填埋之前发挥其最大的价值。澳大利亚每年会产生75000吨咖啡垃圾,其中大部分都会直接被填埋。这中间产生的甲烷对全球变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杀伤力是二氧化碳的34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Reground为咖啡店提供一个专门回收咖啡渣的垃圾桶,然后定时上门回收这些咖啡渣。这些咖啡渣随后会被送到社区花园或者有需要的人家里作为肥料。


文/冷梅 图/受访者提供 制图/汤智勇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