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父母多陪陪自己 小代表说:设家庭“养机场”让手机休息
小代表们讨论提案。受访者供图
“爸妈的大宝贝是手机,二宝贝是电视,我排第三。”“爸爸玩手机的时候到底在笑什么?”在上海闵行区民办华星小学,一些学生想要父母多陪陪自己,却发现还要和手机抢时间。
在上海市第八次少代会召开前夕,学校小代表姜畅向大会提交了一份《爸爸妈妈,请分点时间给我》的提案,建议设立家庭“养机场”,让手机休息。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困惑的娃
比起爱我,爸妈是否更爱手机?
手机的魔力有多大?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闵行区民办华星小学五年级队员姜畅。
姜畅成长在一个二宝家庭,母亲目前大部分精力都花在照顾妹妹身上,她的学习全靠自觉。负责养家的父亲平时忙于工作,每晚到家都超过7点,对女儿叮嘱几句“赶紧做作业”后,他就会坐在沙发上开始进入手机的世界。
姜畅说,有时爸爸坐在沙发上拿着手机不停地笑,她就很好奇:“爸爸到底在笑什么?”她想和爸爸说话,想和他分享学校里的趣事,但有时候,前一秒分明还在笑的爸爸,回答她的问题时却有点不耐烦。有时候,他听着姜畅说着事儿,眼睛却没有离开过手机屏幕,嘴上随意地应答着:“哦,是吗?”“嗯,这样啊。”让姜畅有些失落,“其实我知道爸爸工作很忙,压力很大。但我也想和他聊聊天。”
回到学校后姜畅与小伙伴交流,发现有这样困惑的同学不少,“大家都觉得,爸妈爱手机多过爱我们。”
其实姜畅很希望能和父母一起做户外活动,比如和父母去图书馆看看书,去公园野餐,去科技馆、博物馆学知识,“我还喜欢打羽毛球,如果他们能放下手机陪我运动就更好了。”但忙于工作和照顾家庭的父母,只有寒暑假才有空带她出去玩。
>>>没空的父母
拿着手机 和孩子交流却敷衍
学校大队辅导员廖老师表示,作为一所随迁子女居多的学校,她看到了这个话题在队员间的共鸣,便利用每周一次的红领巾微论坛,组织学校五年级队员进行讨论,还发放了调研问卷,对五年级233名队员的家庭教育进行了调查。
数据显示,有65%的队员家庭存在着这样的情况:父母每天工作繁忙,无精力与孩子沟通交流,即使有时间也总是拿着手机刷微信、看抖音……与孩子缺少共同话题,只关注孩子每次考查的等级,却忽视教育、学习的过程。
学校还有其他年级的队员也表示,父母对自己关心不够,平常与父母沟通也较少。
廖老师指出,学生在学校一天七节课的学习,回家还要完成作业,压力也不小,尤其是五年级学生,还要面临升学压力。他们需要找家长倾诉,缓解情绪。
同时,孩子想要与家长分享学校趣事,成长烦恼,并不只想得到家长一句敷衍的“嗯”,“有些家长觉得孩子还小,说的事情听过就算过。但孩子最需要的是和父母的交流过程。”
她建议,家长对自己使用电子产品一定要有约束力,适时放下手机,利用饭后散步、作业完成后的休息时光做一些亲子互动,认真回答孩子的困惑,一起探讨遇到的问题。
[给出建议]
1、学校设“爸爸书架”
不少队员觉得,由于父亲对家庭的责任大、忙于生计,在家庭教育中参与度不够,提案也建议在学校开展“爸爸书架”活动,“可以让爸爸们集中参与每月一次的亲子阅读交流,和我们一起看书,多交流。”姜畅说。
2、家庭设“养机场”
家庭方面,姜畅提出可以在家设立一处让手机休息的养“机”场,可由各中队家委会发出倡议书,与家长签承诺书,家长除了正常接听电话外,要把手机寄放在养“机”场,“可以放在充电器旁边,让手机一边充电一边休息。” 姜畅还说,最期望爸爸妈妈将手机每天寄放三小时,这三小时里可以陪她聊天、阅读、散步、做益智小游戏。
3、社区设“快乐驿站”
小代表姜畅提出,可以在社区设置“快乐驿站”,定点定时为需要帮助的队员服务,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也可通过驿站开展与本地队员结对,一起取长补短。
队员心声
对“父母是手机控,长时间玩手机”怎么看?
@队员1:这个世界不应该发明手机,我要把手机藏起来。
@队员2:爸爸玩手机到底在笑什么?
@队员3:为什么你们能玩手机,我不能,还要写那么多作业。
想对父母说什么?
@队员1:你们能不能多陪陪我,多陪陪我不好吗?
@队员2:手机真的比我还重要吗?
@队员3:你们能不能放下手机,认真听听我说的话。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