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孩子在这里收获家的温暖
2019-05-2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除署名外)

“六一”节前夕,市民政局首次举办“市儿童福利院媒体开放日”活动。今天,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走进了儿童福利院,和孩子们一起过了场集体生日;看启心学校的孩子们如何制作手工艺品;参访学生之家,了解大龄孤儿的社会融合项目;观摩自闭症孩子的康复训练;参访开心农场……

据市民政局介绍,近年来,上海儿童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其中,主管孤残儿童养育的市儿童福利院着力推进治疗照料、康复训练、分类教学、特殊教育,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经过精心照护与教育,上海儿童福利院己累计有280余位成年孤残儿童顺利回归社会,安居乐业。

阚文伟/摄

记者与“星星的孩子”互动,体验康复训练

今天上午,记者一行来到院内的儿童餐厅。此时桌上已经摆放了生日蛋糕,同月生日的孩子们头上戴了彩虹帽,在过集体生日。

来到学校图书馆,几位坐在轮椅上的孩子们在专心致志地做手工艺品,这些工艺品将作为礼物送给嘉宾。

“欢迎光临,我们这里可以扫一扫支付哦。”学生之家里有一个迷你超市,店长是一位名叫小李的29岁年轻人。小李告诉记者,儿童福利院是自己的家,他曾在这里度过了十几年的青春岁月。如今他的工作单位在崇明,但每个月他都会乘坐单程3个小时的公交车“回家”。“刚出去的时候,我有点不太适应,但经过这2年的历练,我已经可以独立生活了。”说这话的时候,小李露出明朗的笑容。

当过多年上海市儿童福利院院长的上海市民政局儿童福利处副处长朱海燕回忆说,青春期时的小李也经历过叛逆,“福利院的孩子们都喊我们‘妈妈’,那时候小李的头发留得很长很长,并不让人省心,现在看到他发展的那么好,我们感到很欣慰。”

在自闭症康复训练室内,在场的记者们与“星星的孩子”一起合作,让一面五颜六色的彩旗转动起来。

据工作人员介绍说,他们这曾有一位自闭症儿童慧慧,初次来训练时3岁,不会说活,不听从指令、行为情绪问题严重,不满足心愿就大哭、尖叫。挑食严重,只接受煎饼和豆腐,其他食物都不吃。经过第一阶段的门诊训练和家长培训班,慧慧逐渐开始有听指令的意识,进入日托班后,通过语言、认知、感统、心理等多方面的干预,能理解简单对话并回答问题,能完成拼板、写画等简单操作。针对她挑食严重的问题,老师与家长共同制定了行为问题处理方案,通过逐渐过渡、系统脱敏等方式,让她能够接受更多口味的食物。针对她哭闹尖叫的情况,老师采用行为分析的方法,奖励与惩罚相结合,使哭闹的次数减少、时间缩短。慧慧母亲是全职妈妈,面对女儿严重的病情感到压力巨大、没有希望,常常以泪洗面,老师们经常开导她,还推荐她参加了家长团体心理辅导,通过专业人员的干预,慧慧妈妈焦虑、抑郁的状况得到大大的改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也变好了。目前慧慧已经顺利从康复中心毕业进入辅读学校。

开心农场里,孩子们辨识五谷杂粮

最后一站是参观开心农场,只见农场里有各个年级的“自留地”,上面插着“一年级”“二年级”的标识。几位孩子蹲在地上,捣鼓着田地,地面上是拔出来的成熟的小红薯。

据上海市儿童福利院院长蔡璇璇介绍,“开心农场”项目是儿福院公益合作探索中的一个典型成功案例。该项目通过爱心企业出资,专业团队设计,孤残儿童全面参与,志愿资源协调支持的方式,探索出了一个全新的公益项目开展模式,为社会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的慈善捐助与孤残儿童的需求进行了精准对接。

2018年,由中信银行出资,在院内原有空地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开心农场”全新亮相。该项目不但丰富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让他们有更多接触自然、感受自然的机会。同时,通过“园艺”——这一特殊的疗护手段,锻炼和发展孩子们各种感官能力,使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开心农场”项目在改建过程中,充分考虑环保理念,收集雨水作为浇灌的主要水源,利用堆肥箱让食堂剩余的果蔬粮食变成有机肥,循环利用,绿色环保。

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好的体验,在“开心农场”开放的同时,院内还引入了自然课堂。通过园艺种植培养锻炼孩子们参与劳动的态度和能力,同时在种植的过程中,孩子们的体能、手功能、手眼协调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园艺种植的成果可以让更多的残疾儿童共享。通过听、闻、摸、看、尝的过程,使特殊儿童的听觉、嗅觉、触觉、视觉、味觉等各种感官得到充分的锻炼,是一种很好的康复手段,有利于残疾儿童提高生活质量。

经常光顾农场的星星从小就失去了看到这个世界的机会,在他的认知里,世界是黑色的,他的生活也常常因为恐惧而变得手足无措,当别人都兴高采烈地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星星只能留在房间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自从开心农场来到了儿福院,学校老师为孩子们开设了自然课堂,在课上,老师带大家去触摸各种农植物,去感受它们的气息和味道,甚至带领大家尝试种植农物,品尝一些蔬果。星星渐渐发现虽然先天失明,但气味对嗅觉,食物对味觉,植物的质感对触觉都有不一样的刺激作用,自然课堂通过调动各方面的感官可以让星星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世界,星星内心的世界也变得更加生动、全面和立体了,对于大家来说,我们可以看到,但是对于星星来说,他更可以听到、摸到、感受到。

平均每年助上百名孤残儿童寻到合适领养家庭

据了解,儿福院总占地面积近63000㎡,建筑面积超过32000㎡。全院采用“以儿童为本”的理念进行规划设计,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残疾类型的孤残儿童配备了一系列完善的设备设施。院内拥有一流的聋哑儿童测听室、脑瘫儿童水疗室和唐氏儿童特教室等专业设施,服务涵盖孤残儿童生活照料、基础医疗、特殊教育、康复训练、社工服务等多个专业领域。同时,儿福院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努力打造多元化的专业团队。通过对外合作交流、前沿课题研究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有效推动了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今天的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已形成机构养育、家庭寄养、国内外收养等多路径的安置模式,在残疾儿童特殊教育、自闭症儿童康复等多特色领域也走到了全国乃至国际前列,使孤残儿童的生存权、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得到了进一步的维护。

“家庭福利是最好的儿童福利。”蔡璇璇介绍说,为了让更多的孤残儿童更早地享受到家庭生活的温暖,多年来,上海市儿童福利院积极探索多路径精细化的孤残儿童养育模式,在做好机构养育照护的同时,大力推广收领养,平均每年帮助上百名孤残儿童寻觅到合适的领养家庭,开启了全新的人生。

受访者/图

》》相关链接:儿福院特色工作连连看

为了充分满足在院儿童的生活与成长需求,突出机构精细化养育,专业化康复,多元化教育和人性化服务的特点,儿福院在国内同类机构中率先构建起了以“儿童生活照料”“儿童医疗救治”和“儿童康复教育”为支撑,“儿童多路径安置”和“多维度保障”为提升,“儿童社会工作”为串联的“三维两多一体”孤残儿童服务和发展体系。

在“儿童照料”和“儿童医疗救治”方面:针对入院儿童残疾类型多、残疾程度重的特点,儿福院在儿童入院后即开展持续性综合评估,在亲子式照料护理的基础上,针对儿童的身体状况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实现了对不同类型孤残儿童的科学照料;

在“儿童康复”方面:儿福院充分利用在聋儿语训、自闭症康复、脑瘫康复训练等领域积累的显著优势,不断拓宽服务半径,形成了覆盖寄养儿童,积极辐射社区儿童的良好局面;   

在“儿童教育”方面:院内开设特殊教育学校,通过开展幼小衔接、优化送教上门,强调全人教育,已开设“脑瘫儿童”“自闭症儿童”“唐氏综合症儿童”“轮椅儿童”特教班,全方位、多维度保障了孤残儿童的受教育权;

在“儿童安置”方面:从孤儿儿童入院开始,通过综合评估的持续记录,全面跟踪分析院内每一名儿童身体、智力、行为能力等方面的成长状况,科学判断每一名儿童的养育模式,通过寄养、收领养、成年后安置等多种途径帮助孤残儿童实现社会回归;

在“综合保障服务”方面:除了做好日常的养育保障,院内还设有专业的营养师制定个性化喂养方案,满足不同年龄及身体状况儿童的营养需求,保障并提高了儿童的日常生活质量;

在“儿童社会工作”方面:儿福院的社工服务通过个案管理、小组工作的开展,引入义工资源、结合社工项目和品牌的孵化,打造了一系列以社会融合为目标的社工服务项目,有效提升了孤残儿童社会化水平。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除署名外)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