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永远跳动
2019-06-10 青年

李智平,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青年报社原党委书记、社长兼总编辑,曾任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东方出版中心总编辑、总经理兼中国出版集团上海办事处主任、中国出版集团数字影像传播拓展中心总经理。

李智平:青年报有一种高尚而又民主的氛围,支撑它的是理想、责任和良心。这种氛围深刻影响了我和我同时期的青年报人。我们所有的思索、激情、创新、勤奋,都来自这个源泉。办报要为青年人着想和服务,成为我们不变的情怀。

我与青年报的缘分既是偶然也是注定的。

事情缘起1979年年初,团市委决定停办《上海团刊》、恢复在文革中停刊了十多年的《青年报》。为此在将要休刊的《上海团刊》上发起了一个“假如我办青年报”的意见征集。当时我还在一个基层单位担任团组织书记,而且本身也是一个青年。一时有感而发、兴之所至,一条一条写了一千多字。因为不是有奖征文,也非写作征稿,写完寄走就过了。

没想到,这篇建议刊登在了《上海团刊》休刊的最后一期上。直到我进入青年报之后,某次听报社主持工作的副总编马福龙(我们都叫他老马)说起,当时总共收到了三千多篇应征建议,之所以选择了我这篇,“第一印象是字写得不错”,当然主要还是征文里提出“《青年报》

成为青年知心朋友”的几条想法,符合报社编委会的复刊办报宗旨。刊登这篇建议改变了我的人生走向,也第一次让我强烈感受到《青年报》的定位和报风,是真实的、真诚的。

正式进入青年报前,报社和团市委我没一个熟人。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团市委一位副书记和报社领导花了很大精力把我调入报社。我记得第一天报到,就让我采写了人生第一篇署名“记者”的报道;第一个季度,就派我采写了被《中国青年报》和《人民日报》转载的“大通讯”;第一年年底,我就被报社送到中央团校专修班学习;甚至第二年就被报社推荐成为全国最年轻的记协理事;才过而立之年,就接过管理百万发行量报纸的责任。当时的我感恩、珍惜,睡在办公室里没日没夜拼命工作,但也有点以为这种进步是自然而然的。经历了许多年世事沧桑,越到后来我才越发觉,这种不拘一格的培养扶持,需要当年领导者和报社同仁多么大的良善之心和宽阔胸襟!

青年报有一种高尚而又民主的氛围,支撑它的是理想、责任和良心。这种氛围深刻影响了我和我同时期的青年报人。我们所有的思索、激情、创新、勤奋,都来自这个源泉。办报要为青年人着想和服务,成为我们不变的情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青年报》率先辟出“为您服务”栏目,为青年排忧解难,其间为多毛姑娘服务,促成了“第二春亮肤霜”的攻关和问世;报社在全国首家推出“有情人”栏目,为大龄青年提供婚姻介绍服务,曾经帮助千百对有情人终成眷属;报社还成功地策划被毁容的潘萍赴美整容,受到社会称赞。报社还在全国新闻界首创大特写、热门话题、焦点新闻等传播样式,青年报的一系列创新开拓,内核都是为了贴近青年、适应青年,与青年交心知心、相伴而行。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我在青年报工作期间,报业从一份周报发展成报刊杂志和互联网+的媒体矩阵;报社院子里盖起办公新楼;团队中人才不断冒尖,甚至学记团成员里都出现了不少未来上海新闻界的骨干、领军者。但至今回想起来,我们青年报人做对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适应时代巨变、环境巨变的过程中,用心守住了、全力发扬了“重理想、重创新、重人才、重服务”的社风报格和团队文化。青年报从来没有只为赚钱办报,从来没有被挑战压垮初心。在党的领导和团的旗帜下,始终忠实地反映青年运动的主流,积极地引导青年与社会和谐进步,真诚地为青年的人生发展服务。在办报实践中形成了新闻性、启迪性、可读性和服务性相结合的青年特色和味道,从而为广大青年所喜爱。

良心不老,良知永续。七十年前,一群青年人趴在地板上开始《青年报》创业,七十年来,《青年报》伴随一代代青年人共同成长、与共和国一同风雨兼程,报史报业报人的时序不断迭代更新,但《青年报》和青年报人为理想办报、为青年办报的文脉和气节绵延至今。为青春的良心还在跳动,永远会跳动!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