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子:上海孕育着作家,作家滋润着上海
2019-06-16 文娱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受访者/图

城市和作家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城市孕育着作家,作家又滋润着城市,这一点在上海体现得尤为明显。最新一期行知读书会邀请作家、张爱玲研究专家淳子举行了一场关于“城市与作家”的讲座,讲的正是城市与作家之间发生的这种奇妙的“化学反应”。

作家和城市的关系是如何产生的呢?淳子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说起。彼时的上海是世界的一个谍报中心,当时全世界最顶尖的谍报工作者都云集上海。普通人对于这些人的工作并不了解,却充满了窥探的渴望。在这个低气压空间里悬念丛生,萌生了丰沛的爱恨情仇,这也给了艺术丰沛的创作遗产。这时候产生了“新感觉派三剑客”施蛰存、刘纳欧、穆时英,他们将当时法国最流行的文学派别引进到了上海。

穆时英运用“新感觉派”的手法,写下了舞女种种心理的典型现代都市作品《上海狐步》。在作品中各色人物登场,当然也包括谍报人员。现代都市文学和都市文化由此产生,改变了文化、文学、艺术皆是农耕时代产物的局面。

事实证明,城市和作家的关系不是“拉郎配”那么简单,这需要相互地吸引,需要彼此热爱。可以说,上海这种现代都市化的气质,滋养了作家的灵感,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冲动。觉得“唯有上海比较像伦敦”的伦敦留学归来的四川籍作家虹影,在民国档案故纸堆里查阅城市传奇,重又写下情报间谍英茵、百乐门红舞女等人的当代《上海狐步》,后来她还写了诸如《上海王》等一批以上海为背景的作品。上海文化遗产在作家、艺术家中代代流转。

在淳子看来,上海的气息还滋养了像张爱玲这样的作家。如果把张爱玲放到其他城市,那她一定成不了后来的张爱玲,王安忆也是如此。王安忆笔下的 《长恨歌》,从上海滩美丽牌香烟代言人蒋梅英的传奇故事而来,王安忆把作品置身在上海都市环境当中缓缓展开,从老房子的屋顶、弄堂、街道抒写,近2万多次的远景、全景、近景全部扫描,这座城市,才是一切传奇的真正开始。

淳子认为,说起上海文化一定是丰沛的,充满传奇的。但上海文化和她的“移动的盛筵”,不是随便拿来就可以获得的。因此要写好上海的文学、拍好上海电影,却不那么容易,作家必须是真正地读懂她,热爱她,才可能写好她。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受访者/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