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学生能从源头上做到垃圾分类 保洁人员也就减负了
2019-06-2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陈嘉音/文、图(除署名外)

在上海,60多万大学学子,分布在60多所高校。由于快递频繁、外卖量大等因素,校园里的垃圾清运量逐年增加。在这些万人规模的“小社区”“小社会”里,垃圾分类的新时尚会变为怎样一场全面育人的新实践?最近一周来,青年报记者实地探访多所校园。高校界人士指出,作为高校,除了垃圾分类本身的意义之外,还应考虑垃圾分类的教育意义,将之作为‘劳动育人’的平台和环节,助力学校‘生态+’的建设,同时,把优美的校园环境打造成一个不言之教的“第三课堂”。

华师大垃圾分类新装备。

  华师大中山北路校区  

宿舍区域垃圾桶6月底改造完毕

上周六中午临近饭点时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一名女研究生从河东食堂打包了一份饭菜,准备带入自己宿舍吃。对于之后产生的外卖垃圾问题,该同学有些不好意思地向记者坦陈,目前虽然宿舍楼附近有分类投放站,但自己和室友仍然“贪图方便”,是通过楼道“垃圾井”直接投放垃圾。据悉,保洁人员再根据学生们扔出的袋装垃圾进行分类。

还有几位正好下楼取外卖的女生表示,今后外卖垃圾等只能拿出宿舍楼投放了,因此也可能考虑减少叫外卖的次数减少垃圾的产生。

对于目前在宿舍区产生的垃圾特别是外卖垃圾的投放,华东师范大学后勤保障部副部长毛云飞介绍,将按照“全面撤桶”的要求,撤出所有的240L的垃圾桶,“就是说,以后没有全天开放,随时投递的无人看管的垃圾桶了。学生们必须要到集中垃圾箱房进行垃圾投放。”

华东师大7舍目前沿用在楼道设“垃圾井”的投放方式,也将在6月前终结。“本月底前将完成全部的封口改造,并让全校各个宿舍的学生都知晓并践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特别是在源头上做好分类,而不是再依赖保洁员的人工二次分拣。”毛云飞说道。

实际上,目前,7舍附近的垃圾分类投放站和小黄狗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前,学校也安排后勤人员值守,对于同学们的垃圾投放上的困惑会予以热心指导。由于机身上有不少垃圾分类图示,以及方便大家投放后的卫生诉求,连水龙头设备也全套配齐了。据了解,在破袋分类过程中,尤其夏日来临时,从沙门氏菌到大肠杆菌,多种致病菌也更易大量暴露和滋生。可以说,洗手池的装备很贴心了。

一位喝完奶茶的女生,在投放站前稍微犹豫了几秒,看到投放站上明显画了一个空置饮料杯的标识后,就将奶茶杯扔到了干垃圾垃圾桶里。

扫码投递—视觉识别—自动称重—实时返现……家住师大一村的一对夫妻几乎每天都会带着2岁的孩子来这个垃圾分类站附近遛弯,特别是小黄狗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能切换到“儿童模式”,夫妻俩觉得,这对孩子的从小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这对持续践行垃圾分类的夫妻,掏出手机APP的界面,显示账户已经累计得到了100多元的环保金。

上戏宿舍楼下垃圾桶旁边有分类小知识。

  上戏华山路校区  

保洁阿姨宿舍楼指导如何扔垃圾

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专业的大三学生小石表示,虽然自身对可回收垃圾和干垃圾的界定仍有吃不准的地方,但她能明显感觉得到,学校最近一个月以来的变化。

“以前教学楼里每个教室都有一个垃圾桶,但现在也都‘撤桶’了,只有楼道里有分别投放大型的干垃圾与可回收垃圾的垃圾桶。在这种改变下,每个同学不再只将垃圾一扔了事,而是会拿出教室扔到楼道里的垃圾桶里去。”

记者在校园里发现,在上海戏剧学院的办公楼、图书馆、寝室楼中,都设有不同种类的垃圾桶。不同的垃圾桶两两组合,适合了不同环境下的环保需要。比如,在室外的公共空间,一般都是干垃圾与湿垃圾的连体垃圾桶;在办公楼里,则是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同学们可以将废旧电池、过期药品等放置其中,避免二次污染;在图书馆和寝室区里,则四个垃圾桶都“列位出席”,严阵以待。

寝室楼往往是垃圾的“生产基地”,川流不息的学生和进进出出的外卖都会产生很多生活垃圾。在每层的楼梯通道口处,左边放置着一个套有蓝色垃圾袋的可回收垃圾桶,右边则并排摆放着两个相同大小的干湿垃圾桶。此外,在这些垃圾桶的上方,依然贴有不同颜色的分类标识。

在中午时分,记者在上戏一寝室楼3楼电梯口附近观察到,楼道里同时出现了三位身着蓝衣的保洁阿姨,她们“集体出动”,主动帮助学生们进行正确的垃圾的收集分类,也以这样的示范方式让学生知道用完外卖后的垃圾“破袋才是正确的投放方式”。“之前的外卖垃圾就是一兜到底,现在开始慢慢有这样的意识了。”大一舞蹈学院学生任如馨这样说道。

此外,连寝室楼的公共厕所内,也设有专门的干垃圾桶与标识。在办公区域的干湿垃圾桶上,还贴有“垃圾分类 人人有责”的A4指示标语,上面还用黑色字体标注“剩菜剩饭与饭盒,请分离;瓜果瓜皮,请扔湿垃圾桶。”对于看见垃圾桶有选择“障碍”的,垃圾桶身上的提示可以帮助解决难题。

在图书馆门口,一位上戏的辅导员向记者表示,上戏在垃圾分类这方面做得还是比较好的,也组织了不少学生参加关于垃圾分类的推广宣传。

上音食堂外面的垃圾桶。

  上音零陵路校区  

垃圾分类无捷径 且看且分且学习

上周五临近午饭时间,忙碌了一上午的上海音乐学院韩同学刚刚从学校门口拿了一份外卖,匆匆返回教学楼。韩同学说:“我知道马上就有垃圾分类的规定了,我平时扔垃圾的时候也会注意是否扔到对的垃圾桶里。今天点的是寿司,也没有什么汤水,所以等下会把盒子放在外面的干垃圾桶里。”

“我对于垃圾分类还是存在困惑的,比如包外卖的锡纸到底是干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呢?”小韩说自己这几天也在不断地突击学习,并在微信里收藏了不少“知识贴”。

音乐剧专业的大三学生鄢同学坦言,有些垃圾的分类还存有疑惑,不过知道有新政策要施行,自己平时也格外留意垃圾分类的标准。当记者询问奶茶的罐子和外卖盒子都该扔到哪里时,他自信地说:“都扔到干垃圾分类里。”

在广场的休息区,研一的小刘说,自己在5月份参加过学校“青未来”的开放日活动,这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在可持续校园生活、设计思维、社区参与、社会创新等领域的意识,达成参与校园社区建设的共识。其中的一个关于垃圾分类的环节,特别让人受益匪浅。“很多我觉得是湿垃圾的东西其实是干垃圾,当时真的被好好科普了一番。”

且看且学习。小刘还告诉记者,网络上关于垃圾分类的短视频也成为她获取分类知识的来源。特别是抖音里那位模仿李佳琦的一位小朋友说垃圾分类的,她觉得既有趣,又涨知识。

上师大路边垃圾分类宣传画。

  上师大桂林路校区  

分错罚款有点慌 因为我没多少钱

毕业季来临,上海师范大学到处都洋溢着毕业的气氛,关于垃圾分类的海报也十分多样,在食堂附近的休息区能明显看到印着分类知识的大墙面。不过在学校内部的多个学院楼里,只有每层一个大型的垃圾桶,并没有分类的标识,里面的垃圾仍混合在一起。只有纸板是堆叠起来,单独放置在垃圾桶旁边的。

在寝室宿管处,记者看到了宿管阿姨在小黑板上写有关瓜果剩饭分类的提示。在其中一栋女生宿舍楼下,记者采访到一名在楼下等外卖的大三女生。她坦言:“外卖如果有汤水,我会事先在厕所倒掉,然后把袋子拿到楼下的干垃圾桶里。但就算不倒,拿到楼下阿姨也会分好的。”

得益于食堂内的保洁阿姨,用餐区域的湿垃圾回收一直比较到位。在上师大食堂,记者观察到有两名保洁阿姨在用餐时间一直帮助学生们回收餐具和倾倒剩饭。而在食堂外部的小卖部和奶茶店,情况似乎不太理想。在奶茶店门口的露天区域,虽然有一个垃圾桶,但是并没有标明分类用途,里面的垃圾有混合。

在休息区,有两名大一女生正在享用奶茶,其中一位开玩笑说:“知道上海就要开始罚款了,有点慌,所以,要抓紧学,因为我也没多少钱。”不过,学生们认为,罚款是一方面,还是要真正从思想上主动做好垃圾分类,虽然麻烦一点,但是通过倒逼好习惯的养成,则是真正为城市的环保作贡献。

关注 ═

行动来源于意识

为保洁员“减负”大学生要自主分拣垃圾

还有两周不到,《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就将正式施行。对全体市民来说,着眼点已经从“不随手扔垃圾”到“正确垃圾分类”。由于高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环境,人员构成相对也比较简单。垃圾的产生集中在宿舍、食堂、教学楼和办公区等。

从记者走访的几所高校来看,关于垃圾分类的硬件条件、宣传教育、组织动员、监督考核都显得比较到位,一些学生公益环保社团活动也十分活跃,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大学生们普遍也有了分类意识和知识,但在转化成具体行动上,部分学子目前还比较依赖后续保洁阿姨的继续分拣。

比如,在不少高校的宿舍区湿垃圾桶中,仍有不少用塑料袋包裹着的剩饭剩菜。“塑料袋也可以扔到湿垃圾桶里”,其实是一个误区,因为即使塑料袋是可以降解的,也远比湿垃圾更难腐蚀。此外,装过湿垃圾的塑料袋沾有各类污渍,难以回收,因此正确做法是先破袋,将湿垃圾倒入湿垃圾桶中,再把袋子扔进干垃圾桶中。

上周六晚上8时许,在华东理工大学徐汇校区的一栋宿舍楼外,一名正在给六个垃圾桶内的垃圾进行分类的保洁阿姨说,要把剩菜剩饭和西瓜皮之类的湿垃圾从干垃圾桶里的袋装垃圾里分拣出来,工作量还是很大的。

行动来源于意识,如果所有的学生能从源头上做到垃圾分类,亦是给校园保洁人员实实在在的“减负”。学生们能把校园中养成的垃圾分类习惯带到家庭和社会,也将产生更大的扩散效应。

举措 

从培育垃圾分类意识

及末端治理两方面稳步推进垃圾分类

“中北校区和闵行校区加起来达3000亩左右,全校教职工加之在读生,总共4万余人。去年统计,仅闵行校区生活垃圾压缩外运量就有700余箱(5吨箱体),每日餐厨垃圾外运17桶(240升容量)。”华东师范大学后勤保障部副部长毛云飞表示,按“不分类、不收运”的原则,对于清运部门来说压力是非常大的,“正好我是负责校园环境的,如果哪一天校园垃圾运不出去,那我的日子肯定是不好过。”

事实上,作为较早实行垃圾分类制度的高校,《华东师范大学校园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实施办法》已成校纪校规。目前,全校因地制宜配置垃圾收容器,比如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各楼层配置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三类垃圾桶,大厅放置一个有害垃圾桶;不允许学生带食物进入的教学楼,因此不配置湿垃圾桶;食堂区域除此配置之外,湿垃圾还细分为生厨余和熟厨余(泔脚)分类外运,并对接有资质的企业资源化处理。

事实上,华东师大目前配备的高清摄像头已达4K,人脸识别技术更加准确,能实现对随意倾倒垃圾、不做垃圾分类者的追踪。

毛云飞指出,作为高校,除了垃圾分类本身的意义之外,还应考虑垃圾分类的教育意义,“现在,我们学校要更多考虑垃圾分类是要作为学生、师生环境责任意识的培养,一个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将它作为‘劳动育人’的平台和环节,助力学校‘生态+’的建设,同时,把优美的校园环境打造成一个不言之教的‘第三课堂’。”

而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东区寝室楼下,最近也多出了几个新的设备,校方所设置的智能分类垃圾投放桶已安置到位,这一举措进一步推进了可回收垃圾的细分。在下楼时,不少同学将寝室内的外卖垃圾携带下楼进行丢弃,寝室宿管孙阿姨在一旁进行指导,鼓励同学按照分类要求进行投放。

上海交大表示,目前正在从培育垃圾分类意识及末端治理两方面稳步推进垃圾分类。许多青年学子对新时尚的引领亦充满信心。

吴恺/摄

宣传 

形成人人知晓普遍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

“报纸杂志硬纸箱,金属玻璃和织物,各类塑料饮水瓶,资源利用可回收……含汞含铅都有毒,乱扔会把环境污,有害垃圾红桶收,特殊处理才安全……”这是上海音乐学院学生作曲、演唱的垃圾分类宣传曲《垃圾分类一道来》。同时,校园垃圾分类H5小游戏也正式上线。

记者在2019年高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暨校园垃圾分类工作专题培训会上获悉,本次会议也是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之前,对学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一次再学习、再动员、再部署,进一步促进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倡导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申城学校层面,将按照国家、本市总体部署,加快建立学校生活垃圾分类实施体系,提高全体师生的生活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意识,建立长效的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宣传机制,逐步建立校园生活垃圾分类的常态化、长效化,建设绿色、美丽校园。

下一步,更多高校将把垃圾分类和生态环保教育作为校园精细化管理和全方位育人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统筹做好组织管理、宣传教育和校园配套建设等各项工作,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品牌活动项目,最终形成人人知晓、普遍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陈嘉音/文、图(除署名外)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