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叶草”来了一批95后,他们是来定制垃圾分类新对策的!
2019-07-2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受访者/图

不久前,“四叶草”——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迎来了一批“95后”,他们不是来参观的,而是来调研垃圾分类,为国家会展中心定制垃圾分类新对策的!

采访游客工作人员近800人

这些“95后”来自上海电力大学时习社,是一支由15名大学生组成的调研队。他们分别来自公共事业管理、工程管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7个专业,以“绿色进博•共享未来——垃圾分类新对策,上海城市新名片”为主题开展实地调研。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主要承接大型会展,月均2场,单次持续3-4天,人流量日均达6-10万人次。

“调研队安排了采访、拍照两人一组互相交替的调研模式,克服展区面积大而调研人手少的问题,在7月10日-13日办展期间共采访游客、保洁员工、工作人员等近800人。” 上海电力大学学生会主席、时习社社长,同时担任此次调研队队长的任天爱同学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国家会展中心作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办场馆,是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把这里的垃圾分类工作做好,国家形象才会更好。”

事实上,在过去的900多天里,任天爱已经自发与几位同学记录了上海89个社区或其他单位垃圾分类情况,总结了各社区实施方案及困难点。

“经过这次的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外省游客不了解上海分类标准,常常搞错。”任天爱说,令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们遇到的在馆外休息凳上用餐的一家四口。他们来自苏州,妈妈带着19岁的大儿子和6岁的小儿子跟随参展的爸爸来到国家会展中心。大学生问大儿子手上吃完的客饭应该如何扔时,他犹犹豫豫地说道:“应该是不可回收垃圾吧?”,小儿子立马纠正哥哥:“饭是湿垃圾,饭盒是干垃圾!我看过广告!”妈妈摸着小儿子的头,温柔地说:“我们是外省市来的,真的不清楚上海到底怎么分类,苏州还在试点呢,好像是分为易腐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小孩子学得比我们快,我们真的搞不清,你们这次的调研很有意义,一定要想出好办法来。”

为“四叶草”定制垃圾分类新对策

调研队针对全球各地的游客、会展工作人员以及保洁阿姨分类型进行了采访,采访发现超过70%的外省市游客对上海垃圾分类的认可度比较高,但不少外国及外地游客不知道垃圾分类上海地方标准;场馆内原本为垃圾桶减量化设置的方案不能满足游客实际游览动线需要;场馆无执法权,对未自觉分类的游客无惩罚措施。调研队根据数据测算以及游客的反馈,在现有垃圾分类工作细则基础上进行改进,为国家会展中心提供一份人性化的定制方案。

完成调研工作之后,任天爱和小伙伴在整理调研记录时发现了一个大问题。场馆内垃圾桶设置减量化后,主要分布在场馆出入口,很多游客反映,在馆内参观时垃圾要拿在手上逛好久才找到可以扔的地方,这很不方便。

“针对这一点,调研队根据受访游客的意见,描绘出一条符合游览动线,在沿线合理调整现有垃圾桶摆放位置和距离。”任天爱补充道,“各个国家、地区分类标准不同,针对外省、外国游客如何快速了解上海分类标准,实践队已经向国家会展中心方提出建议,将在9月之前上架中英文版图示指引。”

除了调研,调研队还参与了国家会展中心办公楼干湿双色垃圾桶及垃圾分类指南宣传册发放活动,在商业区以快闪的形式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策划了“申城啄木鸟”行动。调研队通过线上线下宣传活动吸引广大网友踊跃拍照捕捉身边垃圾分类不规范现象,发送微博并@申城啄木鸟,调研队员根据实际情况筛选,跟踪回访网友反馈的问题。在与国家会展中心相关负责人充分沟通后,已在办展期间试点先行,现在已经逐步推广到全市。

在调研队指导老师、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焦凤梅、戚卫红老师的鼓励下,调研队知行合一、身体力行,指导参观者做好垃圾分类。调研队队员现场分类引导,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册,举办垃圾分类知识比拼等活动。“原先各种垃圾都往一个垃圾桶里扔的现象显著减少,自觉分类成为一种新时尚。” 任天爱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受访者/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