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去向哪里?到基层、赴老区、回家乡,沪外团队超7成
2019-07-2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

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都去向哪里?答案是:到基层一线、到老区、到故里、到足以撬动青年学生情感脉搏的地方去。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今天从各校获悉,实践团正陆续出征,数万大学生将在这个夏天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感悟70年来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仅上海交通大学,就有809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超过7400人次将分赴全国各地和部分境外国家、地区,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

通过暑期实践加强对国情社情民情体验

记者获悉,上海交大今年将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加强理论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凸显价值引领,优化社会实践板块设计,新增行业教育实践,鼓励学生扎根行业就业,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今年,沪外实践团队比例超过70%,实践形式不断丰富,实践深度不断提升。学校加大力度,鼓励更多的同学们参与基层单位挂职锻炼,通过一个暑期的基层工作,知国情、练本领。在江苏苏州、浙江宁波、湖南益阳、湖北黄冈等地,都将有交大学子的身影。在校友会的支持下,我们为同学们提供了当地选调生校友的名单,鼓励大家去寻访校友,通过与学长学姐的深入交流,感知社会,了解一线。鼓励更多的同学们通过实践锻炼,立志扎根基层,完成学业后,选择去祖国需要的地方贡献力量。”上海交大团委副书记赵鹏飞介绍说,学校积极与地方政府、国家重要行业企业接洽联络,加大力度建设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推动常态化、深度社会实践。

期间,上海交大将继续打造“大实践”育人格局,以党建为核心,以就业为牵引,加强统筹,设计“党建专项实践”“就业引导实习实践”“通识实践”,新增学生“行业教育社会实践”,引导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深度参与,加强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体验,加强对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认知,加强学生就业引导,涵养行业情怀和家国情怀,做好青年学子的价值引领工作。

在校方看来,通过实践板块的分层设计,学生二次实践的比例不断提高,更多地高年级硕、博士生通过暑期实践,会确定未来的职业选项,迈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恰逢“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上海交大还将发起“实践路上,我为祖国点赞”的主题活动,通过亲身感知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的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的伟大成就,在实践途中共同喊出“交大,为祖国点赞”。

海外实践:鼓励学子赴一带一路国家

“拯救传统村落”工作营,这个名字就十分“深入人心”的工作营由上海交通大学于去年发起,联合香港大学、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共同举办,旨在更好地通过当代延续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从多元角度探讨新时代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再生与复兴,团队成员主要来自上海交大本校、港澳高校、国内C9高校以及国外高校中具有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社会学、人类学、农村经济管理类等国家重点学科的大三及以上在读学生。

今年,工作营将延续上一届活动理念的基础上,采用更为丰富的组织形式,首次将把中国丽水松阳县与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区的格雷索内伊镇联系了起来。中意两国同为传统农业大国,从传统农业向工业化、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农村人口大量流失、社区凋敝等问题。然而,不同的文化与经济背景,导向了不同的发展模式。通过跨文化的交流,理解问题,探讨可能的解决途径,是本次实践团成员将需要思索的重要问题。

目前,在丽水赛段期间,工作营在短短的5天期间搭建了3组装置,既有出于安全与功能性考虑的桥梁围护构架与广场可折叠座椅,也有出于观赏性和使用性的村落博物馆入口空间改造。这一活动成功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参观使用者络绎不绝。

在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区赛段,项目成员在当地教授学者与文物工作者的引导下,深入调研格雷索内伊镇废弃的传统乡土建筑与自然环境,获取第一手访谈资料,比较中意两国在保护乡土建筑与环境时理念与策略的异同。工作营以两处衰败的民居和一处废弃的采石场为案例,提出修缮与再利用设计方案。

实际上,今年交大一共有13支这样的国际化项目团队,在中外教师的带领下,将脚步遍布全球10余个国家和地区,深入探寻人类共性难题,为全球发展贡献青春智慧。

在华东理工大学,今年暑期社会实践组建了2020支实践团队,由10247名本硕博学生、275位专业指导教师组成,前往云南、黑龙江、广东、新疆等全国32个省份和地区开展理论普及宣讲、历史成就观察、乡村振兴、美丽中国、上海城市发展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政务挂职与企业实习、海外社会实践等8个实践专题。

华理团委书记侯宇表示,其中的“海外社会实践”往年由学院各自组织,今年,学校实施“双百双千工程”,第一次把“海外社会实践”作为单独一个大类,鼓励学子到一带一路国家等地开展社会实践。

 == 相关新闻 == 

华东师大致力教育扶贫

五年如一日,近千人次寒暑假公益接力行

41支队伍,近千人次师范生在寒暑假开展公益接力行,分布13个省市自治区,为数千名偏远地区学子带去爱与梦想。华东师大“未来教师”五年来正专心为做好教育扶贫这件事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力量。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从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今年,10支小分队在完成支教夏令营活动的基础上,还将以喜迎建国70周年为契机,开展“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演变”主题调研,让支教“更多一点意义”。

“载阳照月”学子返乡支教实践项目,是一个助力大学生实现反哺家乡教育梦想的实践项目。今年7月中旬,“载阳照月”宁夏组刚抵达西吉便体会了“下马威”——由于多日暴雨,当地道路被大雨冲毁,支教的小老师们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走了三公里泥泞山路,才到达对口支教的吉强镇杨河小学。

来自201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张璇同学是宁夏小组负责人,她对宁夏有着不一样的情感:“我是宁夏银川人,也是第一次到条件艰苦的地方支教。在这里,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地区教育的巨大差异和当地孩子对知识的渴望,也更加深刻地明白了作为一名国家师范生、一名青年学生,在教育扶贫和社会发展上可以做的贡献。‘年轻’不应该成为我们暑期在家‘宅’的理由。”

实际上,“载阳照月”学子返乡支教实践项目已连续开展了五年,项目总队累计派出41支队伍,贯穿寒暑假的公益接力行,近千人次的师范生分布13个省市自治区,踏遍了祖国大江南北约57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为数千名偏远地区学子带去了爱与梦想。

今年夏天,孟宪承书院共有10支载阳小分队,近百位师范生继续前往内蒙古、青海、甘肃、山西、福建、云南、重庆、江西、宁夏、浙江等10个省份开展支教活动,在为孩子们提供教育成长服务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坚定从教信念。

孟宪承书院党委副书记杨艳红介绍,在当前大学生支教活动日趋同质化的背景下,孟宪承书院更是“传承”与“创新”并重,实现“支教”与“调研”相融,更加精准地助力“扶智”。

今年,10支载阳小队在完成支教夏令营活动的基础上,还将以喜迎建国70周年为契机,开展“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演变”主题调研,旨在通过对不同地区乡村教师的个案访谈和问卷调研等多种途径,客观呈现建国70年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效,并结合大学课堂所学的教育学相关理论,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从“未来教师”的角度提出对策建议,也让支教更多一点意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

编辑:谢彦宁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