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代人7个兵,八月一日,这一家人都过节
2019-07-3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钟雷/文 受访者/图

“我们王家三代你是第七个当兵的。我们当兵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更重要的是融入部队这个大学校深造,能经得起任何考验和洗礼。”每隔两三个月,23岁的王启鹏就会收到爷爷寄来的家书,信里的嘱托既是鼓舞也是压力。3代人,7名军人,对于王启鹏一家而言,八一建军节可以算是一家人的节日,这也意味着,他身上的军装承载着一家人的期望。从耳濡目染到投身军营,他希望能够靠自己的努力,成为爷爷心目中军人的样子。

从小听“打仗故事”耳濡目染

在武警上海总队执勤五支队九中队,班长王启鹏桌上的家书已经垒起了厚厚一摞,自他入伍后,每隔两三个月,已经快90岁的爷爷便会寄来家书,每封两三千字。

在信里,爷爷常常教诲王启鹏听党指挥,努力奋斗,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当他经历低谷时,爷爷还会来信鼓励他“是金子总会发光”。在老爷子眼中,孙子在部队里的成长无疑是他最关心的事。

王启鹏从小出生在军人家庭,家里三代人出了7名军人。他的父亲、伯伯、两个爷爷都在陆军部队,姑姑和他一样在武警部队,舅舅则在空军部队。尽管目前仅有王启鹏和舅舅还在部队服役,但在过去的20多年里,军营对王启鹏而言从不是一个陌生词汇。

“经历过解放战争,经常听他讲过去打仗的故事,从小对部队比较了解。”听着爷爷讲述英雄故事长大的王启鹏,在上高中时便萌生了想当兵的念头。因为王启鹏是王家唯一的孙子,家里人起初还不舍得放他去当兵。“不过最后拗不过我,还是放我去参军了。”2014年9月,高三毕业的王启鹏怀着一腔热血走入了军营。

在爷爷口中,部队生活时常穿梭于战火硝烟,但真正走入军营,王启鹏却发现了现实和想象的差距。“感觉训练比较枯燥,没有打仗的感觉,落差有点大。”在新兵连时,思想尚未成熟的王启鹏甚至还动过要求换到一线作战部队的念头。“从小听到大打仗的故事,觉得武警不打仗,感觉白来了。”

那段时间,舅舅成了他的心灵导师。同在部队服役的舅舅告诉他, 新时代军人的军营生活就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要时刻做好保家卫国的准备才能在关键时刻顶得上去。与此同时,入伍第一年,王启鹏加入训练极为艰苦的应急班,在一次次执勤、安保任务中,他逐渐认识到了军人的责任和担当。

铁汉有柔情,路遇拾荒老人伸援手

在训练场上,王启鹏挥汗如雨,在训练场外,练过十多年书法的他则是中队有名的“才子”。“俗话说枪杆子和笔杆子都要拿得起。”内外兼修的他已收获了满满一桌子的奖状和奖章。

但离开军营,这位硬汉也有柔情的一面。在一次带战士去看病的途中,王启鹏在一个小吃城遇见两位拾荒老人,看到两位老人与自己的爷爷奶奶年岁相仿,他当即就想伸出援手。“我高中毕业就当兵了,没给老人敬过孝,现在奶奶已经去世了。”

时值饭点,王启鹏特意为两位老人买了食物,因为其中一位老人是盲人,他还帮老人把面拌好后再递过去。担心老人不好意思用餐,送完食物后王启鹏和战友很快离开,但几分钟后两人又回到老人身边。“怕老人不会垃圾分类,又帮他们分类完再走。”一番忙活之后,两人才回到店中就餐。让他们感动的是,两位老人在吃完饭后,还专程找到王启鹏致谢。

平日里,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水滴筹上,王启鹏时常为需要帮助的人捐款,虽然每次都不超过100元,但他坚持积少成多。“我的想法很简单,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他得的病就可以治好。”

不躲在家族的“树荫”下,要做一名合格军人

当兵的人习惯报喜不报忧,王启鹏也是如此。但因为家中都是“过来人”,即便王启鹏不说,家人也会主动在关键的节点送上鼓励。新兵连里能不能适应部队生活,转士官会不会有压力,入党要怎么努力,家人的关心总是他最大的动力。“舅舅会给我打电话,爷爷年纪大了,耳朵不是很好,打电话听不太清楚,所以就写信。”

虽然和爷爷通信频繁,但往来的信件偶尔也会成为王启鹏的烦恼。“爷爷以前寄信给我,信封上盖了军区的章,我心里看了不舒服,担心战友和领导觉得我靠的是军队的关系。”为此,他特意让爷爷改用寄快递的方式寄信。

虽然一家子都是军人,但从军5年来,王启鹏从没有托家里人跟部队领导打过一个电话。“爷爷讲,幸福是靠自己奋斗的,他说我也是靠自己奋斗的,你也得靠自己。我的性格跟爷爷比较像。”

再过一个月,王启鹏就将退伍告别军旅生涯。回首这5年,他希望爷爷看到,他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军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钟雷/文 受访者/图

编辑:谢彦宁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