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跑清滩、水上垃圾分类调研……这所大学的实践队暑假“玩”出新花样
2019-08-08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受访者/图

为了海洋的“健康”,已经6岁的上海海事大学临海“清”年公益清滩服务队每年都坚持开展清滩活动,他们在东海、滴水湖、临港地区各河道捡拾过废弃的塑料瓶塑料袋、包装泡沫、破旧皮鞋、绳子、手套、烟头……

寻求突破的服务队,今年4月孵化成立了“水上垃圾分类与防治”研究小组,通过调研形成大数据平台。暑假期间,时尚的“捡跑”也融入了清滩中。

新玩法1:捡跑

首推“捡跑”清滩 捡完需垃圾分类

戴上手套,左手钳子,右手垃圾袋 ,在东海岸边,慢跑,弯腰,捡起......这是上海海事大学临海“清”年公益清滩服务队在7月新推出的实践活动——领跑“清”年捡跑清滩。

一般的清滩活动,服务队做了六年。作为服务队负责老师,学校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鲍万松也能感受到,一些参与学生觉得单纯在海岸边捡拾垃圾十分枯燥单调。“如果融入目前流行的捡跑,将清滩、垃圾分类和跑步、公益相结合,是不是会变得有意思?”

刚过去的7月,领跑“清”年捡跑清滩活动就率先举行了两次。在临港夏涟河,20余人拿着垃圾袋、钳子,慢跑在河边的林荫小道上,时不时停下脚步,捡拾河岸边和草地上的垃圾。

上海海事大学大一学生文毅就看到,在明令禁止钓鱼的涟河附近,有不少垂钓者钓鱼后遗留的垃圾,草地上有游客野餐后丢弃的瓶子、零食包装袋,还有各种未吃完的食物。

最让文毅惊讶的是,他们还捡到了装有少量农药的瓶子和危害极大的含汞电池。

在东海海岸进行捡跑清滩时,几公里的路程,文毅和成员们看到了不少“海漂”而来的泡沫塑料,一路还捡拾了喷雾瓶、酱油瓶、玻璃瓶等。“空气里海腥味扑鼻而来,和垃圾味交织在一起,又看到一些未吃完的食物等湿垃圾,实在触目惊心。”

那天,他们最终共捡拾了158公斤的垃圾。

在服务队里,还设有垃圾分类小组。每次活动结束后,现场会放置四个大垃圾袋,捡拾的垃圾也将按照干垃圾、湿垃圾等分类,负责学生林芷怡会联系市容绿化等部门,有专人将这些已经分类的垃圾运走。

林芷怡说,捡跑清滩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只靠他们的力量来减少垃圾,而是用这样的行动去感染更多的人,让他们意识到海洋环保、垃圾分类的重要性,通过共同努力,真正从源头治理垃圾污染。

等9月新学期开学后,他们还会继续试点举办“捡跑”清滩,在融入趣味性、提升参与感的同时,让活动更有意义。

新玩法2:调研

孵化“水上垃圾分类与防治”研究小组

作为负责老师,鲍万松带队已有4年。每月2次常规清滩,每年举行如“六一儿童节主题净滩活动”、“国际海洋节大型户外活动”、“五四青年节公益服务行动”等大型清滩活动6场,活动结束后都会进行垃圾称重、记录,至今清理东海及滴水湖岸等垃圾多达15吨。此外他们还会分析海洋、河流等污染情况,积累了一定数据。

他们发现,目前海滩、河流以及湖泊的垃圾污染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但对于水上垃圾的防治、处理和宣传并未形成规模和机制。

于是,今年4月,服务队孵化了一支“水上垃圾分类与防治”研究小组,依托团队多年来积累的垃圾数据建立大数据库,通过对东海海岸以及临港地区河道、滴水湖等区域开展清滩活动,广泛采集垃圾数据。

小组核心成员有20人,成立至今,已经开展了5次调研。作为小组负责人,计算机专业的林芷怡说,他们走进临港附近的社区,对居民进行调研,走进南汇嘴公园、徐家汇公园,随机对游客进行访谈,了解他们是否知道水上垃圾的来源,调研他们对水上垃圾分类的知晓程度。

他们还拜访了学校相关学院的教授专家,倾听他们对海洋环境的分析,目前正在形成调研报告。“环境对人类太重要了,我们是想发挥大学生所长,加入环保事业,深入推进垃圾分类。”

鲍万松表示,将来他们将建立大数据平台,对海洋、湖泊、河流垃圾从多维度进行分析研究,包括垃圾类别、主要来源、污染范围、防治措施、精准宣传等,带领学生努力对水上垃圾清理、水上垃圾分类、环保宣传等作一些理论和实际的贡献。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 受访者/图

编辑:谢彦宁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