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湖菜鸟到一代大侠,95后电焊工人的成长史
2019-08-1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文 受访者/图

95年的王学宇是一名焊接试验室的电焊工人,2016年通过人才引进,从东北来到上海成为一名技师。在从事电焊行业的十年里,他从一个只知道“电焊是焊大铁门”的菜鸟蜕变成钻研高新技术的“大侠”。王学宇说,自己最喜欢两个瞬间,第一是攻克下技术难关,第二是站在大赛颁奖台。今天,王学宇向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分享了一套自己的“武林秘籍”。

 初入江湖  原来焊接不止是“烧烧铁大门”

2012年6月,高职毕业后的王学宇在大庆油田国家焊接培训中心开始了工作实习。刚入门的时候,家里人非常反对,毕竟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个既脏又累,还要肯吃苦、下功夫的差事。

“当初学电焊是受到我舅舅影响,他是一位高级技师,也是全国冠军。作为一个高技术的工人,这已经是最高层次了。我挺崇拜他,想和他一样。”不过,虽然决定要成为一名电焊工,十年前的王学宇对电焊理解仅仅局限于街边的钢材铺。“我对电焊工最大的印象就是电视里面那种烧烧铁大门,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后来毕业后去单位上班了。”

工作后,单位的领导留意到了这个吃苦耐劳的年轻小伙子。“工作了三个月,他们就把我拉出来,让我去参加焊接比赛。”

第一次参加比赛时,王学宇只有19岁。“虽然我自认为比同龄人努力,但发现是第一名时,还是挺意外的。”王学宇乐呵呵地说。经过层层选拔,王学宇一举荣获2014年第三届北京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第一名。随着技能和名次一步一步进阶,来自上海的企业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王学宇至今还记得来上海的第一天:“我先去了东方明珠,那时不会坐地铁,打车去的。”他还强调了一句:“当时在里面买了一瓶水,比超市贵了不少,当时就想:‘哎呦,这里的消费好高呀’。”说完他笑了笑,“不过我挺喜欢上海的,我觉得在这里能坚持下去。”

告别儿时的同伴和家人,这位东北小伙子拿起他的焊枪准备在上海一展拳脚。

 勤修苦练  焊接就像练武功 选对心法很重要

断弧烧,连弧烧……同样要求下,可以选择的焊接工艺数不胜数。“在这上百种手法中,有一两种才是最好的。但是这不是随便猜就能中的,只能一个一个试。”

焊接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每天烟熏火燎、弧光灼眼,经常会被烫伤。王学宇说,自己在每天除了上班的8个小时外,还会和团队一起再加三四个小时的班。回到寝室后,自己还要学习焊工培训教程。

说到这里,王学宇从书架里抽出了四五本印着“焊工”二字的技能指导书,一股脑儿排在桌子上。“如果说一开始有人告诉我,学电焊要每天看书背书,那我肯定不信。”王学宇说。好在,理论加实践,使得王学宇在尖端焊接技艺上实现一次又一次的突破。

“焊接对于造船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军用船舶,钢板薄、强度高、合金成分多,要想焊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王学宇说起了自己曾经的一个差事:那是公司某型军船首次接触到一种新型合金钢材,焊接难度非常大,要求也非常高。

“当时拍片的结果很差,有气孔,有夹渣,远远达不到要求,但碰巧该船面临半船起浮的节点,时间非常紧迫,领导们都很急,要求我们实验室务必在三周内把这个问题攻克掉。”

  好不容易解决了气孔和夹渣的问题,就在大家刚要庆祝的时候,有同事发现,拍片有裂纹。无奈,之前做出的焊接工艺必须全部作废。“经过我们团队三天的魔鬼实验,新的焊接工艺成功出炉,拍片结果全部符合要求。”谈起当时的情景,王学宇言语间充满自豪。

 授业出师  辅导年轻焊工 目标成为大国工匠

一转眼,从09年正式学焊接到现在,王学宇在这个行业已经干了十年了。

今年年初,王学宇和他的发小在老家结了婚。“我们只是把证领了,酒席还没来得及办。实在太忙了。”在他眼里,妻子是自己最感谢的人。“她是幼师,本来有一份很稳定的工作,这在我老家是一件很好的事。但是来上海找我的时候,她把工作辞了。我真的很幸运。”

说着说着,王学宇的眼眶慢慢红了起来。“来上海三年了,工作上一直没停过。有的时候我要出差一个星期,她就一个人在上海。有的时候就算在家里,我要在隔壁和团队讨论问题,也见不着她。”

手上的焊枪可能会熄灭,但是心里的焊枪永远在督促着他不要停下脚步。除了准备比赛,王学宇还在辅导单位的新一代焊工,指导他们考等级工。对于辅导,这位焊工前辈也有自己的心得:“我只能告诉他们,我是怎么样过来的。上我的课其实也都是18、19岁的孩子,有的时候我看他们的眼神就知道想的是啥,毕竟我也是这么过来的。”

电焊这行“劝退”率很高。大约有70%—80%的学生毕业后都会放弃从事这一行。“一方面是确实挺辛苦,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个工种会受到来自家长的反对。”王学宇分析了两个劝退理由。

除了在研究最新的MARKIII自动焊试验,王学宇还报了大学本科的学习:“在我老家,大专的文凭是够用了。但是来到上海后发现远远不够。如果你2020年再来,我应该就是一个本科生啦。”

谈起未来的目标,他说:“沪东中华曾经培养出了像张翼飞、秦毅、张东伟这样的三代工匠,我觉得我迟早也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 对话  

记者:你觉得你是那种能吃苦的人吗?

王学宇:我入行已经十年了,这个工种对所有人的要求都一样,那就是能吃苦。既然十年已经坚持下来了,我觉得后来的十年、二十年问题不大。因为我已经习惯了。

记者:你现在带的这些学生和你当年有什么区别吗?

王学宇:说实话,在我看来,他们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没有我那时清晰。这是一个要吃苦的行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学得进东西。不过这也是年纪小的好处吧,多试试,多摸索,有的时候靠的是水到渠成。

记者:你现在高强度地参加比赛会不会影响你平时的实验?

王学宇:我觉得这是好事,因为在参加比赛和做电焊实验是相辅相成的。有时候在比赛时摸索出来的东西刚好能用在实验里,而实验总结出来的经验能帮我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电焊嘛,还是以实用为主。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文 受访者/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