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和“童书”成关键词!“深阅读”图书成上海书展爆款
2019-08-1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周末,上海书展迎来了最火爆的时期。上午10点不到,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看到上海展览中心南京西路入口的排队人群已经排了好几圈。不少人拖着行李箱而来,准备把一年要看的书都买了。对这座城市的人们而言,阅读依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今年上海书展的16万种图书中出现了不少爆款,但是与过去流行阅读大行其道不同,今年畅销图书有不少是和深阅读有关的图书。对于上海读者来说,阅读不再仅仅是追星,更是提高自身人文修养的一种途径,这也显示了读者的成熟。今年书展图书的关键词是“国学”和“童书”。

国学 ║ 读者努力提高自身修养

上海书展期间举行的学习读书会上,请了太湖大学堂校长、教育家郭姮妟来谈“观自身,看世界——南怀瑾的教育观”。郭姮妟是国学大师南怀瑾的弟子。而学习读书会的主办方上海人民出版社也刚刚推出“南怀瑾讲述”系列丛书,包括《南怀瑾谈教育与人性》《南怀瑾谈师道》《老庄中的名言智慧》等9部书。记者看到,讲座现场来了很多青年人。出版社工作人员表示,像“南怀瑾讲述”这样的丛书,具有丰富的国学内容,是有一定阅读门槛的,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青年人热衷于此,由此可见青年读者对于自身人文修养提高的重视。

几天前,青年报·青春上海推出的“青年阅读调查”显示(戳右边回看:2019年上海书展今天开幕,用新媒体看传统内容的青年人越来越多,虽然有76%的受访者将电子阅读作为自己阅读方式的首选,但是有5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看得最多的还是传统图书内容,用新媒体看传统书成了青年读者阅读的一个趋势。传统书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国学。青年读者已经注意到深阅读是一种必须,有必要通过大量国学阅读,提高自身修养。

但是青年读者阅读国学图书也是有自己的喜好的,他们显然更接受那些深入浅出的有意思的书。书展现场,近代史学者、作家谭伯牛带来了新作《毕竟战功谁第一》。谭伯牛致力于近代历史的普及,他在“荔枝FM”开设音频讲史栏目,累计收听近3000万人次。《毕竟战功谁第一》是谭伯牛历史小文的结集,书中讲了很多晚清名士的逸闻秘事,也有一些史实翻案。记者注意到,分享会现场的读者80%以上都是青少年。一些读者告诉记者,对于国学,他们其实是心向往之的,但是又有一点敬畏,生怕自己看不懂。而像谭伯牛的《毕竟战功谁第一》《近代史的明媚与深沉》这一类书,内容有理有据,写法上又很生动有趣,这会让人在乐趣之中有所收获。

“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王立群这次带来的《王立群妙品古诗词》写得也很有意思。在书中王立群点评了100首经典古诗词,所得的是前人从未有过的评论。王立群努力立足诗词语境,针对经典名句,抽丝剥笋,旁敲侧击,深入浅出的流行语言让传诵一两千年的经典诗词活在了当下。其中妙语连篇,比如“佛系男神”,“宝宝心里苦”,“确认过眼神,遇见了对的人”等,让今人对古人作品有了深入理解。这为“国学”图书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

童书 ║ 原创传统文化童书成热点

上海书展上举行的中国实体书店创新发展年会上曾透露,今年上半年中国童书的整体销量在下降,但在上海书展现场,童书依然是最畅销的图书门类。周末,在“国际童书嘉年华”展馆挤满了家长和孩子,有的一买就是几十本书,一些书架已经被买空,出版社不得不紧急调货。

相比过去引进版童书占主流,今年本土原创童书成为了上海书展绝对的主角。记者在现场看到,原创童书占到了童书总量的三分之二,有人笑称虽然此处是“国际童书嘉年华”,但是其实已经快变成“中国童书嘉年华”了。“这并不是我们出版社刻意只带原创童书过来,而是因为原创童书确实很受欢迎,读者对此越来越认可。”出版社编辑李华这样告诉记者。

原创童书受欢迎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越来越接地气。浙江少儿出版社此次推出了儿童文学作家伍美珍漫画版的《同桌冤家》。《同桌冤家》本是儿童文学作家伍美珍写了10多年的儿童文学作品,这次由浙江少儿出版社推出的漫画版,一时成为书市热点。“我感觉到这写的就是我自己啊,我的同桌就是书中的那个样子。”小学5年级学生周诗晴对记者说。伍美珍告诉记者,《同桌冤家》中的所有故事都来自于中国孩子的真实生活,而语言上她也尽量用孩子们之间的语言来进行描述。就“接地气”这一点来说,中国的童书作家显然比外国作家具有先天的优势。“有的外国童书是想象力有余,但是地气不足。很多读者向我们反映,很多外国童书有隔衣瘙痒之感,孩子看不太明白。”李华说。

不少中国童书作者知道自己的优势,所以有意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创作时更注重民族性,通过童书来弘扬传统文化。以《半小时漫画中国史》为读者所熟知的漫画作家二混子(陈磊),这次又带来了《半小时漫画唐诗》。二混子这几年一直在致力于“漫画式科普”,而《半小时漫画唐诗》显然是他的一个新尝试,通过丢掉公式化的赏析,从唐诗的创作故事着手,真正理解这些千古名句背后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同样的还有中国少年儿童出版总社的《清明上河图·十三郎》。创意是将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和《桯史》中《十三郎》的故事巧妙地融到一起,让孩子能够在传世名画的街道、城墙、800多个人物中穿梭,启蒙孩子对名画的兴趣,潜移默化中提升孩子的艺术品位与人文学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