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国际话语讲中国故事?来看这些从上海书展走向世界的图书吧
2019-08-1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如今,上海书展国际化日益浓郁,越来越多于书展亮相的本土原创新书成功实现“走出去”,从上海书展走向了世界。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注意到,这些实现版权输出的新书,有很大一部分是用国际话语来讲中国故事,这是“走出去”图书的一个重要特征。

生于1987年的青年童书作家陈佳同此次由接力出版社推出了“白狐迪拉”系列6本奇幻小说。这个系列一经披露便引起了国际著名出版社的争相追捧。目前,“白狐迪拉”已经被推出过《哈利·波特》的美国学乐出版社,以及著名的英国鸡舍出版社相中签约,成功走向世界。

对于自己的“走出去”,陈佳同认为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白狐迪拉”讲的是一只白狐历经艰难险阻变成人类的故事,书中讴歌了人类信念、智慧、善良、勇气和爱的品质,而这一点是全世界人们都接受的。也就是说,“走出去”的图书讲的应该是人性。其次,陈佳同在写这个奇幻系列的时候使用的是西方的奇幻体系,这让作品拥有了国际话语。

当然,这并不以为着“走出去”的作品就要一味模仿和迎合,更重要的是用国际话语来讲中国故事。“白狐迪拉”中有大量中国元素,包括轮回观念、九尾狐、凤凰、鲲鹏、玉兔和广寒宫等,正是这些元素让外国读者充满了好奇。

“走出去”的图书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都具有符合世界读者口味的共通点。“白狐迪拉”讲的是人性,那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总社的“植物大战僵尸”系列漫画走的就是“知识型漫画”的路子。此次在上海书展现场,“植物大战僵尸”丛书的主创之一、著名漫画团队“笑江南”的编剧主创任诗元透露,“植物大战僵尸”漫画能够顺利“走出去”与作品的“知识型漫画”定位息息相关。作品强调用漫画的形式来普及科学知识,趣味与思维并重,对孩子寓教于乐。事实上,这些知识有很多是全世界相通的。对中国孩子有益,对外国孩子同样有益。中国的出版社正是通过这些共通点,向世界传播了中国的漫画作品。

“寻找共通点”这一点,不仅中国作家如此,外国作家也如此。新经典在书展上推出了他们“引进来”的日本绘本作家吉竹伸介的成名作《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这书由著名学者毛丹青翻译。这部引进版的绘本之所以能够风靡世界,是因为书中所宣扬的想象力是全世界孩子都需要的。正如专家所言,正是找到了“想象力”这个共通性,《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成了一部世界级的绘本。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