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让古风润物细无声
2019-09-08 生活

文/杨力佳 图/受访者提供

“知来处才能明去处,通过穿着汉服、绘制汉服、剪裁汉服,让传统文化可以离我们更近,看得见,摸得着,让它们继续「活」在当下。”

在不少人的学生时代,恐怕或多或少都会被班主任没收掉几本漫画书吧。而这个老师,却将国漫引入了自己的课堂之中,打造出最受欢迎的传统文化课程之一。

将国漫融入课堂

倪彰若目前是一名初中的美术老师,她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珂若茶,那是她在汉服圈儿里的昵称。这次和她见面的地方,并没有约在学校,而是她暑假里刚刚开张的汉服工作室。

倪彰若说,之所以起珂若茶这个名字,是因为自己从学生时代起便对在滚水中起伏的绿叶有着特有的喜爱。觉得人生亦该如此,即使起伏舒卷,自在便好:“豪饮七大碗玉液琼浆固然滋味无穷,但比不上品一小壶香茗的真情趣。正如红尘白色,样样鲜妍,与其在都市的快时尚下手忙脚乱地独自追逐,不如回归自我,寻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审美,在沉浸了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发现本民族的服饰之美。”这让她下定决心,凭一己之力,开设了这家汉服体验馆。

倪彰若在大学时候的专业并不是师范,而是服装设计,虽然在大四的时候考取了教师资格证,但她毕业后并没有马上当老师,而是先在国企工作了一年,再选择走上了讲台。而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当她翻开课本,准备备课的时候,她发现,书上的内容居然和自己十年前读初中时候的一模一样,这让她有点意外。当时,她就萌生了一个想法:能否将普通的教程做出让同学们喜欢的花样来?于是,结合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她便顺理成章地开设了“古风人物漫画”特色课程。

一个学期的特色课程一共分为六个课时。第一个课时和第二个课时,倪彰若主要是和学生们分享一些中国历代服饰的特征以及背后的思想、文化,尤其是明代的:“当我和大家讲到《国家宝藏》《大明衣冠》,同学们都显得很有兴趣,特别是《大明衣冠》,里面的Q版造型让他们觉得既可爱又亲切。”第三课时,倪彰若则从自己收藏的一百多套汉服里,精挑细选出最美的几套来给同学们试穿,让他们切身感受汉服之美,而不仅仅只是过往在电视上、在书籍上看到的画面。在第四课时,倪彰若则捡起了老本行——服装设计,让同学们在纸头上进行立体剪裁,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汉服的结构。第五、第六课时,就是打线稿上色了,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心仪的古代人物形象进行创作,不限性别、年龄、身份。“其实在平时的时候,同学们就已经对一些国风漫画,比如《白蛇:缘起》《魔道祖师》等有很大的兴趣,只是不太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更加没有想到,自己居然还可以在课堂上尝试着亲手画一画这些古风人物,所以每节课都非常投入。”倪彰若说道,“在未来,我还想和语文老师一起合作,将一些古文、诗词的内容一起穿插进来,这样可以一举两得,让同学们可以多维度地,更加具象地了解我们的传统之美,知来处才能明去处。”

从老师到朋友

倪彰若目前所教的学生的年龄跨度从初一到初三,正是从儿童期逐渐过渡到青春期的敏感期,许多学生遇见困惑或者烦闷的时候,都很乐意来到美术办公室找她谈谈心。“可能是因为我和他们的年龄相差不太大,兴趣爱好又比较相投的关系吧,我比较能够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倪彰若说,“我也会以过来人的朋友身份,给他们一些建议。有好几个同学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向我打听这个学科的一些未来专业方向,比如服装设计、动画设计等。虽然对于他们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未来的变数还是会很大,但是有一个努力的方向、目标,总是好的。”

而平时有空的时候,倪彰若还会自己录制一些和汉服相关的视频,比如穿着汉服出行,教大家如何配合不同的汉服梳理发型等等,风格活泼风趣,有众多铁杆粉丝等着她的更新。有同学知道了,向她索取B站、微信号,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她还是会谢绝的:“我很乐意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和他们分享关于汉服,关于国漫的一些信息,但是有的时候,他们会因为父母拒绝给他们购买漫展票子而向我请求帮助,我自然是会尊重父母的想法,给出相同的回答。所以,在校外的部分,很多时候的情况我是无法把控的,为了把握住合理的度,我会选择谢绝。”

因为倪彰若的藏品种类比较齐全,而且还都相当美貌,汉服圈儿里许多人都会慕名而来,向她借汉服出街,最近相当火爆的光影展《我做了一个红楼梦》的服装也一下子借去了好几套。现在市面上的汉服主要分为复原款和日常款两种,倪彰若的收藏还是以日常款居多,因为她很鼓励普通人可以穿着它们外出参加活动:“我有时候也会穿着汉服去上课,参加学校里的文化节。只有被现代人穿上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汉服才不会只是博物馆里静止的收藏,而是真正地活了过来,而只有活过来了,才可能被更加广泛、长久地传承下去。” 倪彰若说“古风人物漫画”课程还会不断地更新迭代,接下来,她想把一些历史人物和汉服结合起来,成为故事系列,更加系统地梳理出更加具体的形象。另外,她还请了一位服装设计专业的大学生,辅助她一起创作自己的汉服,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文/杨力佳 图/受访者提供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