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矛盾:文学作品影视化,作家很难身兼数职
2019-09-11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受访者/图

作家的创作应该是纯粹的,但是面对影视化浪潮,写作时又难免会想到如何靠近影视。这就是儿童文学作家哥舒意眼里的“作家的矛盾”。昨天,上海作协等主办的上海影视文学创投峰会举办了儿童文学专场,作家创作“影视化”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此次上海影视文学创投峰会儿童文学专场分两场举行,前者作协向影视界推介的是秦文君的《云三彩》和戴萦袅的《忘忧花开》,而后者则推介的是哥舒意的古典童话题材小说《泪国》和青春浪漫科幻小说《少女蛋》。

《泪国》哥舒意断断续续写了三四年的时间,出版又花了两三年时间,哥舒意从来没有用7年时间去出一本书,这本身也就可以看出《泪国》在哥舒意心中的地位。在《泪国》中哥舒意创造了一个新世界“泪国大陆”,里面发生了各种具有童话色彩的故事。而《少女蛋》则充满了科幻色彩,说的是一个作家与一个从蛋里孵出的女孩子之间的故事。

事实上,这些儿童文学作品在出版之后已经引起了影视界的关注,甚至于像《少女蛋》已经开始在做编剧方面的工作了。现在文学作品影视化已经成为一种潮流,甚至将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已经成为不少作家重要的收入来源。但是业内也有一些人士认为,文学应该是纯粹的,一味“为改编影视而写作”会影响作品的质量。

对于这个问题,哥舒意对记者说,现在都在谈“文学孵化”,就是看如何将一部作品“孵化”成影视剧。“我还是挺矛盾的,我是个作者,作者本应该只考虑作品本身的问题,但在‘孵化’之下,作者创作时有时会想到这作品有没有可能影视化,我也想到了可能会影视化,但是没有特意的往那边靠。”哥舒意说,文学和影视的表达是完全不一样的,影视有自己的工业流程,不仅要考虑原著,还有导演、编剧、舞美等多种因素,是一个团体作品。

在文学影视化潮流之下,很多作家一人身兼数职,既是作家又是编剧,横跨文学界和影视界。不过在哥舒意看来,作家和编剧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职业,而且很难兼容。“一个好的编剧一定要有乙方精神,就是甲方需要你做些什么,按照甲方的意思完成它。作家不一样的,作家更多是为自己写东西,不会在乎别人的看法。所以,作家面对别人的评论可以置之不理,但是编剧如果被甲方说写得不好,那他可以改。说到底影视还是一个团体的工作。”

哥舒意觉得自己的乙方精神不是很强。“但是我可以去参与到影视剧策划里面,至于具体的写剧本,它是一个非常专业的东西,所以我觉得专业的东西应该让专业的人士去操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受访者/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