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2019全国十大“最美教师”,华东师大校友就占了2席
2019-09-11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通讯员 田波澜 符哲琦 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

10日晚,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2019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在央视一套播出,在全国十大“最美教师”的颁奖台上有两位华东师大校友的身影:一位是雪域高原上的燃灯者,一位是愿做让学生终生难忘的陪伴者。

 米玛潘多:雪域高原上的燃灯者 

“感谢华东师大教会了我很多,在这里的所学,坚实了我的信心、厚实了我的梦想,让我有能力为家乡、为孩子们做更多的事。”在《2019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中,当选全国十大“最美教师”的米玛潘多如此说道。 

米玛潘多是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的语文教师。2001年到2005年米玛潘多在华东师大中文系就读。从这里毕业之后,她选择回到家乡奉献于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用爱心照亮雪域高原孩子们的未来。

从默默无闻的园丁到如今成长为全国“最美教师”,她的人生故事是第35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献给母校华东师大七十华诞的最好礼物。

对米玛潘多来说,“爱在华师大”不仅指师大校园是一个浪漫的空间,也是指从这里走出来的毕业生对人类怀抱大爱,对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人充满关爱。

米玛潘多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她对每一个孩子都不言放弃,都用爱心去呵护学生的成长。她不辞辛劳,把学校当作家,从早到晚和学生在一起,满学校找孩子,一个都不放过;关心他们的家庭、健康和学习。心凝聚在一起就相通了,孩子们慢慢地听话了,好习惯也慢慢养成了。

米玛潘多常用“当好一名慈母,做好一名严师”要求自己。她对学生更像一位慈母,把满腔的爱倾注到每位学生的成长之中。次仁琼达因为家庭经济原因要辍学,为了让她继续读书,米玛潘多承担了她在学校的学费及生活费,鼓励她要看到希望,要努力通过学习改变人生的命运。

洛桑尼玛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从小叛逆,为了他米玛潘多花费了很多心思,最后他考上了重点本科。大一时他的父亲去世了,他在米玛潘多资助下读完大学,现在公安系统工作,称米玛潘多为他的“老妈”。这些只是米玛潘多资助和帮助过的学生中的几个例子而已。

把每个学生送上大学是米玛潘多最大的愿望。她的教育理念是:“爱生必须用真情,情真方能育良才!”然而,作为一名藏族语文老师,米玛潘多也知和内地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差距,改善的办法只有一个——“学习+实践”。

于是,她根据藏族孩子的特点和学习基础,在教学中讲求方法,努力追求轻负担、高效率,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加大阅读量,把语文课变成“故事课”“生活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服从内心的召唤,释放出对知识的探索热情。

米玛潘多的爱心、耐心与细心,在这片雪域高原的土地上像充满灵性的雪莲花一样依次绽放,结出了累累硕果。2008年高考她所带的班级55人中有53人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本科;2011年所带班级超额完成任务;2014年所带班级升入本科和重点大学人数位居全校第一;2017年所带年级高考上线率100%,位列拉萨市第一名。2008年、2011年、2014年、2017年所带班级汉语文成绩在学校名列前茅。

青年教师是团队发展的希望。作为年级组长,她格外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师带徒”提高课堂教学基本功、“随机听课”加强常态教学的监督、“领导听课”加强业务指导、“专家评课”提升教学能力、“外出听课”学习有效方法……青年教师成长非常快,很多老师在各项学科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也为学校储备了人才。

就这样坚守在雪域高原上,她就像一个燃灯者,用自己的青春和灵魂照亮那些在求学之路上跋涉的少年,同时也努力构建着一个积极向上奋力进取的教学团队。

 徐川:让学生终生难忘的陪伴者 

“他的党课讲得比段子更吸引人。”这是学生对徐川的评价。朴实又机智的语言,贴近生活的小故事,时不时“撩”你一下和“自黑”一下的风格,徐川总能将原本看起来枯燥的课讲得有料又有趣、入耳更入心。

此次,在全国十大最美教师的颁奖台上,徐川就是另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东师大校友。他是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院2005级校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

全国教育系统最年轻的中共十九大代表、江苏团省委副书记(兼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数不清的荣誉、声名背后,徐川对自己的定位和目标却清晰不过,那就是“做一名让学生终生难忘的陪伴者”,“成为学生找得到、聊得来、信得过的陪伴者和守护者。”

“我热爱教师这个岗位,因为每一项荣誉的背后都是我和学生朝夕相处的感情和故事,都是我对这个岗位的坚守与信念。”徐川说道。

徐川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公选课,开通选课5秒钟,名额便被一抢而空;教育部思政司支持开设的“两学一做”示范课,走进全国140余所高校场场爆满,大教室的走道也“站无虚席”,甚至有人从十多公里外赶来“蹭课”。重要的是,在这些掌声笑声此起彼伏的课堂上,除了故事,还有知识有价值观,有质疑有交锋,在谈笑风生间回应了青年人的思想关切、人生追求,探讨着社会发展。

“为什么会有‘结婚’这一说法,大概就是‘脑子一昏两个人就结合了’。”他会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讨论姓名的规律、祖籍的由来、颜色的内涵,从地理环境到饮食男女,从思想源头到政治制度。面对青年学生跟传统文化越来越疏离的现实,他从生活入手,有效地激活了传统文化在当下的生命力。

与学生谈新中国成立70周年对师生个人的影响,徐川说,“就像歌里唱的那样,‘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没有大国崛起,哪来的小民尊严?”他从自己童年生活在洋火、洋油、洋车子、洋条世界里的经历讲起,娓娓道来,生活场景的变迁历历在目。学生们听得起劲,也感受到了祖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衡量一堂课成败的最重要标准,不是看老师传授了多少,而是看学生接受了多少,吸收了多少。思政课肩负着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而以往很多学生对思政课的印象是“刻板”“不接地气”“照本宣科”,徐川却将每一堂思政课都精心烹饪成一顿“思想文化大餐”,既营养丰富,又色香味俱全,让学生爱吃、易消化、滋养身心。

徐川的微信公众号“南航徐川”自2015年1月开通以来,已累积发文266篇,吸引了30万粉丝关注,浏览量达到上千万,为大学生开辟了一片精神空间。

徐川说:“思想引领永远要扎根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涵养中国气质。”他强调,“要利用新媒体平台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思政工作的神器,既让传统文化可亲可感,也让学生get到其中的趣味和价值。”

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1年,徐川摸索总结出了一套“徐川思政工作法”,还组建了一支名叫 “川流不息”的思政工作团队,从“我”到“我们”,用创新理念和方式,引领改变着一批“90后”“00后”的年轻人。

徐川乐于与思政工作队伍的同仁们分享他的工作心得,其中提及最多的便是三句话:“第一,知道别人要什么。第二,知道自己有什么。第三,知道东西怎么给。”

“华东师大对我的教育人生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这是一所大师云集、充满大爱的校园,它哺育了我的教育初心。”徐川感慨,在华东师大收获的东西太多,有知识,也有价值观,有友情,也有爱情。

据了解,在华东师大就读研究生期间,徐川积累了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这为后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础,也明确了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生方向。

教师节之际,徐川还寄语母校的学弟学妹们:求实创造,为人师表。跟随大师脚步,成就师大风范。

青年报·青春上海通讯员 田波澜 符哲琦 记者 刘昕璐/文 受访者/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