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何以成“海”?沪纪录片创作“一号工程”要和观众见面啦
2019-09-1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上海解放70周年的文艺作品,大型纪录片《大上海》9月19日在上视大厦举行了开播仪式。东方卫视宣布,该片将于9月23日-9月26日在东方卫视黄金时间每天两集连播,9月23日-9月30日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黄金时间播出,同时也将于互联网平台同步播出。

该片被定义为上海近年纪录片创作中的“一号工程”,将以8集、每集50分钟的体量,完整记录上海开埠至今176年的历史进程,呈现出这座城市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气质和追求卓越的成长与发展。全片以究竟如何“面向全球、面向未来”为着眼点,诠释了上海怎样走到今天,何以成为中国连通世界的“海”,何以成为奔向未来的“海”。

 — 讲的是什么? — 

这8集纪录片分别为:《上海的开埠》《中国工业的发轫》《东西汇流》《红色革命的策源地》《生死抗争》《人民的上海》《艰难起飞》《创新品质》。

《大上海》的开篇将我们的目光带回176年前,从这一千年古港被西方列强入侵开始,讲述它如何从十六铺旁的老城厢变成奇特的三界四方、华洋杂处之地;在内外交迫的环境中,中国民族工商业是如何坚强地破壁生长;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中国现代金融、新式教育、现代科学和新文化如何孕育生长、负重前行。

从中国共产党在石库门里诞生,到艰苦卓绝的两次淞沪抗战;从上海人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建设新上海,到成为支援全国建设的重要工业基地;从第一支“小飞乐”股票的诞生,到浦东开发开放开启崭新的篇章;从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设立到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办……都在《大上海》中娓娓道来。

总导演徐冠群说: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我们甄别、比较、提炼、选择、开掘,为的是努力讲清楚上海开埠至今176年的城市发展轨迹;为的是让人们了解上海、珍爱上海,为它更灿烂的明天奋斗。这是一个艰巨的思想劳作的过程。我最要感谢的是众多的专家学者,我们学习吸纳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有的给了我们直接的教诲和帮助,而这些成果是他们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的结晶。

立足“百年中国看上海”,《大上海》完整记述了上海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和改革开放史的澎湃篇章,第一次用电视的形式比较完整地呈现了这座城市成长与发展的历史轨迹。

 — 细节丰富故事动人— 

尽管《大上海》时间跨度大,但不是走马观花。在它别开生面的宏大叙事中,又充溢了具象、细腻的描绘,生动地娓娓道来。

《大上海》制片人韩芸说,“制作《大上海》不仅仅是希望‘记录’一段历史,更意在让今天的人们理解上海。”为什么这座城市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为什么这座城市既有浪漫精致的生活气息,又有制造大飞机、极地破冰船的深厚工业底蕴?为什么国际化的生活方式与中国的文化精髓在这里完美融合?看过《大上海》,才会明白这片土地今天所呈现的开放意识、契约精神、创新品格和工匠精神,都有其历史根源。

《大上海》的制作历经三年。摄制组共计拍摄上海境内的近百处遗址、遗迹,累计拍摄超过1000小时素材。同时,摄制组还前往北京、广州、南京及香港等20多个城市取景拍摄,拜访历史当事人、亲历者及相关后人共150余人;奔赴英、法、美、德、俄等9个欧美国家,拍摄了大英图书馆、英国国家肖像馆、美国耶鲁大学等大小档案馆、图书馆60余家,找到众多遗落在国外的关于上海的一手档案资料。影片善于找到关键的史料物件,通过立体而丰满的人物故事,让观者进入时空隧道,真正理解历史如何被书写,如何留下今天可见的种种印记。

 — 沙画让人耳目一新 — 

全片引人入胜的讲述,除了因为语言叙事现代化、年轻化、细节化外,还要归功于《大上海》在表现手法上的创新融合。作为新时代的城市传记,《大上海》积极容纳了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制作组邀请中国知名沙画师高洁原创作画。上海租界的演变、轮船招商局的商战、《新青年》杂志的创刊、抗战时的工厂内迁、解放军进上海、陆家嘴开发公司办公室等场景和故事,都是首次以沙画的形式呈现,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赏体验。

此外,在历史资料的展现中,本片还采用了照片再生、胶片上色等创新技术手段,使历史资料的表现力大为提升。而在音乐方面,制作方邀请了著名音乐制作人、中国音乐学院作曲家王珏为《大上海》原创主题交响乐,为这部大主题、大体量、大格局的纪录片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与气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