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旅行,依然能与全世界相遇
2019-09-22 生活

文/蔡娴 图/受访者提供

在各行各业各自生活里,只要你足够热爱一件事,并奋力追求着,都是一种在路上。

一腔孤勇走向长城的先行者、勇闯黄河激流的铁血男儿、一生拼搏为登珠峰的无腿老人……湘君的笔下记录了一个个“在路上”的追梦故事,4年近50篇的创作,不仅带来了一部真正记录中国户外人的作品,也让她通过“在家旅行”的方式重新找回了自我。

保持心灵的“在路上”

5年前,因为一个小生命的到来,热爱旅行的湘君停下了浪迹远方的脚步。她曾在日记里无奈地写道:“要有多丰盛的羽翼,才能既承载住一个小生命的起飞,又不辜负自己那些灿若星河的远方梦想。”最想念远方时,湘君只能一遍遍看星空延时摄影,感觉自己似乎还置身天地自然。

在最茫然的时候,她进入了一家旅行公司做主编,权当是“曲线救国”,却意外发现了新世界:“在路上”原来有那么多奇迹般的人与事,遗憾的是,很多没能被真正有血有肉地呈现。湘君说,户外旅行在中国发展30年,涌现出不少重要人物事件,也在召唤历史记录及探险文化的建设。

基于这个发现,拥有资深记者经验的湘君在4年前开始采访拥有传奇经历的行者。“旅行和文字这两样是我一直以来最热爱的事情,因此,我就想最好能找到一份工作是能够把旅行和文字结合在一起的。”湘君发现,写这些“在路上”的人和故事,能让自己保持一种心灵的“在路上”,这种快乐并不亚于身体的“在路上”。她越来越认识到,真正的在路上,并不一定是要去远方,而是发现自己的热爱与使命感,不负此生地去追求。

“人生最大的幸运,是遇见热爱。而真正的热爱,是即便没有报酬,依然愿意昼夜为之燃烧。”为了克服自己的惰性,湘君还开了个公众号“奇记”,希望读者可监督自己坚持下去:“最开始,我是渴望远方而创作。但到后来,虽有团队邀请我去环游世界,我反而没那么大兴趣,更愿意以‘奇记’的方式‘在路上’。”即便很少再去远方旅行,湘君却觉得自己一刻也没离开“在路上”的生活。

中国户外人的立体剪影

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人物,从初识到深入了解,从交心到升华,为了获得更多真实有价值的信息,湘君只能做足功课并反复采访求证。例如《黄河漂流》一文,在一万多字的背后,湘君不但采访了20多人,还独自辗转陕西、安徽、河南多地。“想进入一个个陌生人内心,其实比旅行、写作本身更难。除了写作能力,更不可少的是交心能力。为此,每一篇常需提前查阅数十万字资料,一两个月的交流预热,甚至翻遍对方七八年前的微博朋友圈,抓住一切内心线索。”湘君的经验告诉她,只有以最用心的态度,才有可能引导对方袒露最真实的心声。

曾引起全国关注的鳌太风雪事故让湘君记忆深刻。当时,博眼球的文章和妖魔化的评论满天飞,湘君很想从一个户外旅行者的角度去做一个更客观公正的报道。于是,她发动一切的人脉,终于辗转找到了当事人。然而,一再被造谣中伤的当事人,对外界非常抗拒和不信任。

最终,湘君以自己的真诚打动了受访者。但事后对方告诉她,其实自己很多次都想拒绝。不过,当他看到湘君在凌晨3点还在加班写采访提纲时,终究没有忍心拒绝她。当文章发布后,客观真实的报道也得到了当事人的认可。对方非常感动,还特地赠给湘君一句话:“真心待人,良心为文,畅心行路。”湘君也把这句话当作对自己的警醒。随着扎实的采访和高质量的作品累积,湘君的“奇记”在户外领域里慢慢得到了认可,也建立起了良好的口碑。

“非虚构题材最难的不是写作,而是要抵达每个人的心灵。”湘君说,每每都是通过自己的诚意以及充分的准备来打动受访者,才得以让对方在几个小时之内能把他一辈子的精华都分享给你,“回头想想,这也是旅行,甚至是探险,我是在进行一种心灵的旅行,到别人的内心世界去旅行。并且在文字当中去体验他们的人生路,这也是我一直乐此不疲的原因。”

前不久,湘君从这几年的人物作品中精选出12篇奇人奇事,出版了书籍《奇记,奇迹》。涉及登山、徒步、漂流、骑行等众多户外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奇行者。这些奇迹人生贯穿了中国户外领域30多年的时代流变,湘君希望将不同时空、领域、道路上穿行的人物故事,共同勾勒出一幅中国户外人的立体剪影。

“我写的这些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可能都太热爱生命了,希望能够全身心地去投入自己想做的事情。”湘君觉得,不管是自己还是她写过的这些人,虽然大家对人生的追求不尽相同,最根本的驱动都是去追寻一种更深刻的生命体验,“从一开始对大自然的向往以及对生命的困惑中,渐渐清晰了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湘君写的不仅仅是旅行者和旅行本身,归根结底还是在寻找一种自己热爱的生活方式和自己应该走的人生道路。

从最初想通过记录别人的故事来让自己保持心灵“在路上”,到被行者们打动开始对生命进行思考去“找自己”。湘君的心态其实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在遇见一个个有故事的人以后,他们不断地带给我生命的思考,让我获得成长。在我的文章发布后,又不断地获得读者们的共鸣。这让我觉得,自己做这样的事可以影响很多人去思考自己的活法,会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长和成就感会不断地激励我往前走。”

但是,任何一件事情坚持久了都会有想放弃的念头。湘君形容就像跑马拉松一样,可能最初很兴奋,但跑着跑着就会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当我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总会想起曾写过的那些人。十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追求着自己认定的事,途中也一样无数次挣扎想放弃。他们最终能坚持,自己为什么不能?”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我发现,真正成熟的旅行者应该在旅行到极致之后,能够把这种去远方的精神用来去走你的人生道路,甚至去影响更多人,因为人生才是真正的‘在路上’。”湘君透露,自己也开始进行新的思考,会把目光转向现实生活。未来她的书写领域不会仅仅局限于户外旅行领域,还会进一步扩大。接下来,她还想去遇见各行各业“在路上”的人,甚至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人。

湘君已经为自己物色好了下一个采访对象,是一个在无人区做动物保护工作的人。他曾经也是一个旅行者和探险者,但他把曾经的这种爱转移到了公益事业上。“我觉得这依然是‘在路上’,甚至是更有意义的‘在路上’。”或许常人很难理解,为何放弃舒适的生活而去挑战艰苦甚至颠沛流离的生活,在湘君看来,却是像遇到同类一般,“虽然,我跟他还未接触,但我理解这些人会选择这样的道路,就是因为他想在有限的生命当中,跟从他自己的追求和热爱,去经历一种更深刻的生命体验。”

湘君特别认同电影《一代宗师》里对武学三重境界的表述——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湘君认为,在大自然的路上,见到天地和自己之后,我们还应该去见一见众生,做更多对他人有益的事。“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热爱的事,你也会想影响其他人去追求自己热爱的事。对我来说,接触每个人就像是采集他们的生命之火一样,然后把这些火聚在一起,希望能够照亮更多的人。”

Qa 生活周刊×湘君

Q:如何让你写的这些“奇记”更真实地呈现给读者?

A:在我刚做记者时,有位老前辈告诉我,写人物,你要意识到一点,你是代表媒体、大众,要做到平视甚至审视,而非仰视。如果是仰视的话,那么你的作品就一定是失败的。你至少要能从他的身上跳出来去审视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多年阅历,也让我认识到,再强大的人也有内心脆弱,也要考虑家长里短等俗务。要真正打开一个人的心,首先要懂得他的痛苦与欲望是什么。采访时,着重挖掘的是人物光环下的内心冲突,痛苦与欲望。当你了解他的痛苦和欲望,你才能真正打开他的心。而文章里,侧重讲述的是如你如我一样曾有过的成长困惑、迷茫,甚至差点放弃,也才会让读者备感亲近,仿佛活生生的身边人,进而反思自己,为什么只能羡慕却做不到?

“奇记”记录传奇,但也在解构传奇。透过不平凡的追求,更致力透视的是,这些所谓“大神”平凡人的一面,甚至缺点、弱点。然后,从中提炼出一些对大家有益的东西。我觉得,这也是我写作风格中的一个特点,有一种深深的代入感。所以,很多读者说,看了会觉得身临其境,好像自己就是故事的主人公,但最后又能跳得出来,提炼出一些值得你去学习的东西。


文/蔡娴 图/受访者提供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