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当代水墨艺术找到学术的“家”?
2019-09-22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受访者/图

当代水墨在今日中国画坛,犹如网络文学在中国文坛,位置都比较尴尬。主流艺术会觉得这些新玩意儿很不入流,不值得一提,而真正的草根又会觉得这些艺术在“摆谱”,纷纷是敬而远之。最近,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的第一期当代水墨人才高峰班结业,举办了一个汇报展。人们这才发现,当代水墨艺术不仅能够通过学院化培养,甚至于还可以在学术上找到一个“家”。                                            

不再离经叛道

为当代水墨找一个学术的“家”

玩当代水墨的人在传统中国画界一向被视为是离经叛道的。他们虽然已经打破了传统水墨的程式,却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话语体系,所以处于边缘化的地带。如今,这种局面正在改观。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去年成立了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很快又开设了第一期当代水墨人才高峰班,这开了对当代水墨人才进行学院化培养的先河。当然,这被认为是主流画坛对当代水墨进行身份认同的开始。

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展览现场,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看到了第一期当代水墨人才高峰班学员的汇报作品。记者了解到,这批学员来自五湖四海,是经过层层筛选入围的,年纪最小的19岁,最大的已经70岁,一些学员在艺术领域小有成就,但他们希望通过这个学习班进一步开拓自己的艺术视野和思路,提升自己的艺术境界。

从这些汇报作品来看,不少作品都找回了自己的本源,也就是传统水墨艺术。一位艺术家告诉记者,过去当代水墨创作走过弯路,觉得既然为“当代”创作,就应该否定过去的一切,但若是这样想,创作就很难称之为成功。此次展览的很多作品都在显示,虽然形式多样化了,但他们依然是水墨,水墨的精神并没有丢。

当代水墨人才培养

画家就应该不断地“做实验”

真正要赋予当代水墨艺术一个恰当的学术地位,除了要培养艺术人才,还要建立学术标准。那么,当代水墨人才能够用学术方法去培养吗?此次展览显然给出了一个肯定的答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的学者们认为,当代水墨并非反对传统,而是要“求异”。

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院长刘国松已经88岁高龄了。刘国松曾在上世纪50年代掀起过一场轰轰烈烈的中国画现代化运动,对中国水墨的后续发展影响深远。他认为,艺术家与科学家完全一样,都是人类文明史的创造建立者,一个物质文明一个精神文明。“画家与科学家,都是先有一种创新的个人思想,要想把这种独特的思想在画面上表现出来,当用传统的旧技法与材质表现不出来时怎么办呢?”刘国松给出了答案,那就像科学家一样“做实验”!实验新的技法或新的材质,一旦把创新思想落实到画面上时,就有新的“创造”,有创造才能称得上“画家”。刘国松说,“因此我把画室称为画家的‘实验室’,不再是传统绘画制造的工厂。”

刘国松表示,所以“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成立后,他最想做的就是协助一些热爱水墨的画家,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创造个人独特的风格,我们收的学员并没有学习研究的年数和年龄的规定,纯粹是以“实验创造”的教学方式来进行。

画展举行的同时,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首轮学术委员会宣布成立。由中国一线艺术名家和著名艺术评论家组成,包括刘国松、陈家泠、王劼音、皮道坚、张雷平、马小娟、朱刚、何曦、石墨、林明杰等,林明杰担任首轮学术委员会主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受访者/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