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农创客发明的采摘机器人,价格只要海外同款的1/100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图
AI视觉采摘机器人有一只“柔软的手”,采摘苹果、生梨能做到100%成功。机器人由金山“85后”青年王金悦带来,在他的点甜农业专业合作社里,还有十几台农场机器人,他的梦想是想让农民“吹着空调种地”。
在今日举行的“逐梦乡村 创享青春”——首届长三角乡村振兴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颁奖仪式上,他获得了初创组一等奖。这场历时5个月的大赛,激活了长三角“农创客”的创新力和创造力。
═ ═ 项目 ═ ═
他打造了一个机器人智慧农场
今年4月28日启动首届长三角乡村振兴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后,历经各分赛区路演、青创营、创业课程辅导等系列活动,最终共有24个初创组、19个成长组项目入围决赛,项目汇集了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农村电子商务、乡村公益等多个类别。
获得初创组一等奖的王金悦和他的农场机器人在金山很有名。这位放弃了市区几十万年薪的“85后”,回归乡村后,他将智能机器人、互联网与农业机器人相结合,打造了一个机器人智慧农场,在他的农场里,有运输机器人、除草机器人、施肥机器人、开沟机器人……它们会开垦、除草,也会施肥、管理,能省下50%的田间劳动力。
在大赛展示现场,AI视觉采摘机器人展示了它的“柔性抓手”,王金悦介绍,这台机器人他们研发了两年,是靠气力发生器加六个自由度机械手运作,能凭借AI视觉自动驾驶,自己看路自己找,如果采摘苹果、生梨,果子完整度为100%。“国外同品类的机器人售价在1000万左右,我们未来量产的话可能只要10多万元。”
王金悦说,他一直想发挥青年敢创、敢做的作用,让干农活变得轻松、有趣,把机器人做成“白菜价”,让农民可以吹着空调种地。
═ ═ 合作 ═ ═
两个创业项目“一次意外的相逢”
本次参赛的队伍和选手呈现出“团队化、专业化、高学历”的特点,参赛选手多为返乡人才、海归高知、“90后”甚至“95后”青年创客,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示了当代青年扎根田地、创业拼搏的时代风采,并借助本次大赛平台,迈向了创业的更高台阶。
因为专业,此次大赛还促成了参赛项目间的合作。心意植保(上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金海霖与江苏艾津公司农技集成研究院的金振鹏现场达成合作意向。
金振鹏研究的是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和实践,研究优质稻米栽培生产等,金海霖则从事无人机飞防植保,能解决农业机械化最后的短板和劳动力紧缺。
两人在大赛的青创营中相识,一拍即合达成合作,他们拟从农业技术、无人机硬件、飞防作业等方面开展平台合作。
金振鹏感叹,这个时代单打独斗很难取得成功,特别是农创青年更是如此,“能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遇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可谓是创业路上的幸事。”
═ ═ 助力 ═ ═
成立长三角乡村振兴青年创新创业联盟
长三角乡村振兴青年创新创业联盟在大赛颁奖仪式上正式成立。主办方表示,联盟的成立能引导更多有志青年投身乡村振兴大潮中,为青年提供相互学习、交流合作、共赢发展的平台,加强了与政府、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部门的联系沟通。
下一步,联盟将通过技能培训、跟踪服务等途径,为青年“农创客”提供更多指导和必要扶持,如上海农商银行今年不断加大金融支农、惠农力度,针对该联盟已对接市政策性农业担保基金和安信农保的涉农机构机构,给予预计一亿元的总体授信意向额度。以上政策、资金福利的汇集将有效引导凝聚更多有志青年建功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活动现场,“漫乡游”长三角乡村振兴示范村导览地图也正式发布,地图上清晰标出了12个位于长三角地区的2018年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地理位置,并提供乡村介绍、景点观光、餐饮住宿等旅游信息和特色亮点,能让人在纸面上“观山水、览乡情”,是游客迅速直观了解当地乡村振兴特色的“好帮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