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杨浦滨江“相遇”,赶一场城市空间艺术季
2019-09-2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周紫薇/视频、图

一直以“流动的展场”为特色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继2015年及2017年分别在徐汇西岸和浦东民生码头成功举办后,今年来到了杨浦滨江,从9月29日-11月30日起即可免费预约参观。由日本“大地艺术之父”北川富朗作为总策展人,打造了一年半,以“相遇”为主题的这一艺术季,究竟有什么可看?

第一种相遇让百年船坞告诉你

独具特色的空间印记,历史和现在的交汇,是第一种“相遇”体验。

位于杨树浦路468号的原上海船厂遗存的船坞,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船坞之一,双船坞并列,在黄浦江上绝无仅有。当光影照射在锈迹斑斑的铁板上,当黄浦江上的货船发出呜呜的汽笛声,光影流转,仿佛在诉说船厂曾经的盛况。明晚(28日),彩虹合唱团就将在这里唱响“相遇”的主题曲,宣告艺术季的开幕。

第一次走到这个百年船坞的地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章明教授就觉得“非常震撼”。“是跟我们日常性的空间完全不一样的一种体验。”不仅是超尺度的空间,还有那种斑驳的印记,从蓝到红,剥开又是灰黄,印证着历史的叠合,给人以无穷的想象。远处是大的坞门,背后就是滔滔的黄浦江水,偶尔间会看到坞门一侧有大的船桅缓缓驶过。时间的厚度与工业的美学在此完美交织。

这个空间如今被改造成了开幕式场所。在小船坞,6300根脚手架杆件进行连接,形成一个大的台地,当中还有一个船形舞台。大船坞则成为一个500人的报告厅,未来,这里可以成为各种活动的场所、时尚表演的空间。

第二种相遇是艺术与城市的碰撞

同为本次空间艺术季的主展馆毛麻仓库也是一栋拥有近百年历史的老建筑,于1920年由公和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结构、简洁的红墙立面,凸显了上世纪20年代的技术特征和工业特色,是杨树浦路上中国民族工业的印记。

在这幢建筑中,艺术家展现了他们与上海这座城市的“相遇”。一批中国新锐艺术家捕捉上海的地域特色,用作品诉说城市印象,呈现“水之相遇”和“上海16景”。

“海派、时尚、摩登、风度礼仪、优雅、睿智,这就是我眼中的上海和上海人。”一层入口,艺术家施海用巨大的绅士礼帽表达了他心目中的这座城。二楼展区,能看到更多人对上海的思考。“蝌蝌啃蝲”,这是可口可乐第一次被引进中国时的中译名,男孩开启可乐罐的雕塑,是上海这座东方大都市在迎接西方文化时的好奇与犹疑;透过声音控制的百叶窗,是艺术家冯晨想象中的都市生活,窗外是黄浦江的风景,现实中采集来的声音,让百叶窗一开一合,犹如困在办公室中的私语……

三楼和四楼是规划建筑版块,以滨水空间为对象,“再生——水之魔力”展开的是对于上海滨水空间的梳理和展望,上海、威尼斯、悉尼的“三城记”展示了水之魅力,揭示了水是如何改变人的生活及城市。“有个威尼斯的建筑师,不是很有名,一直在造一幢建筑。我们也将他的故事带来展示,因为这就是一次很有趣的相遇。”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创建院长阮昕教授表示。

最重要的相遇还是人的相遇

而在户外,杨浦大桥以东的2.7公里将与空间艺术季同步对外开放,形成连续的5.5公里公共空间。作为户外公共艺术作品的延伸展场,以前的肥皂厂、灰仓,被新的艺术作品点亮。原烟草仓库变身“绿之丘”,将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临时展览。曾经连绵的工业区“隔离墙”被打开,成为拥有工业文明记忆和现代生活气息的时尚活力空间。

数十位中外著名艺术家结合公共空间的场所特征在地创作的20件/组大型公共艺术作品将永久保留于此,近百场公众活动将邀市民相遇滨江,成为见证当代艺术与市民日常生活融合共生的城市文化景观。

“未来这里将上演各种各样的相遇。”章明说,艺术和公共空间的相遇,时尚和工业的相遇,当下跟历史的相遇。“而最重要的可能还是人的相遇。”

曾经杨树浦路以南都是鳞次栉比的工业企业,到处都是高高的围墙,老百姓实际上临江不见江,而今天终于能够真正做到还江于民,成为一个共享开放的空间。“我觉得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章明说,当更多的人在这里相遇,一定会有更多的故事发生。“对于我们建筑师来讲,最欣慰的就是看到每天黄昏的时候,周围的居民摩肩接踵地来到这里纳凉散步,健身交流。这样的相遇可能才是最具价值的。”

  > 对话北川富朗 <  

公共艺术其实就是各种各样的“相遇”

(北川富朗:日本新泻县高田市人,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国际知名艺术策划人。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濑户内国际艺术节”发起人、艺术总监;东京“FARET立川”公共艺术总体策划人。)

问:这次在上海工作的感想如何?

北川:这次在上海的工作让我很开心的一点是,我对上海的历史和两国自古以来的交流非常感兴趣。另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体系下,日本从古代开始就在向中国学习,可以说这些构成了日本文化的骨架。我们从中国学到了很多基本的东西,也获得了很多知识,这次能参与中国的项目,帮上一点忙,对我来说也是非常幸运的。

问:艺术季为何选址杨浦滨江?

北川:也许是在两年前吧,第一次来到这里,只是那时候还没有明确地决定下来,大概一年前开始着手计划,然后去年末就决定了以杨浦滨江作为展览场地。刚来到杨浦滨江的时候,就有种新鲜的感动,觉得这条河真的非常让人喜欢,特别是身处这里时,河面上来来往往、运送货物的船真的非常多,生机勃勃,散发着生活的味道,我觉得这些景象真的非常棒,这是我最初的印象。

问:“相遇”这个主题很有趣,为何会定这样的主题?

北川:这里是上海,是中国与世界各种文化相遇的地方。上海是一个有过许多故事的地方,也是非常国际化的,一直是中外交流的一个窗口。过去和现在,或者说东方和西方,所有的事物精彩的在这里相遇。今后我也想以上海作为起点,希望能够参与到中国这个形式多样的社会生活中去,进行更多实践。因此,我想“相遇”这个主题,是对上海的既往,还有她的成长过程的一种思考,因为对各种各样新的相遇怀有期待,所以做成了这个主题。

问:“相遇”其实体现在了整个艺术季的过程中而不仅仅是结果中是吗?

北川:是的。普通的艺术季很多只是作为一个展览来做,这次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与5.5公里的杨浦滨江的开发结合在了一起,优秀的艺术家们汇聚于此,在20个点位制作作品,并且这些作品会长久保留。当艺术家们走在这里,会遇到许多不同的东西。比如这里有工厂,有许多的劳动者,早上人们聚集在一起,进行各种活动,我们要先去理解这些特征,把这个地区的人们提供给我们的东西在这片场地重新应用、呈现出来。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所有的作品、活动都是让人们参与进来,通过他们的行动、言语、他们之间的关系去体现这个地区的特征,去告诉人们上海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我想大家也都是先理解了这一点再开始创作作品的。

问:您一直在从事公共艺术的实践,您是如何看待艺术走出美术馆,走进生活和城市空间的?

北川:那些在美术馆或者画廊里的作品,只有固定的观众群体。所谓的公共空间是指那些与艺术无关的人行走的场所。人们不管喜欢还是讨厌,或者开心快乐,把他们带有的种种感情连接在一起,就是公共艺术的优点。可以说,这样的艺术,并不是被保护起来的,而是在社会中与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相遇,各种各样的人,他们表现出的价值观、思考方法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当我们在谈论与艺术“相遇”这件事时,这就跟我们说世界上的城市各有精彩之处是一样的,换句话说,世界上的不同城市,行走其中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真实的、实在的感受,这就是我认为的公共艺术一直在做的事情。在这个城市里,我们可以一边感受世界,一边感受与自己不一样的思考方法,这就是公共艺术这件事的有趣之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周紫薇/视频、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