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位世界冠军从这里走出,上海“体坛精英摇篮”迎来60岁生日
2019-09-23 教育

王仪涵

刘子歌、许昕、王仪涵、孙海平、李秋平……提起这些在上海乃至全国体坛都“响当当”的名字,人们很容易会将他们与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联系起来。不过,当中科大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大讯飞创始人之一王仁华也表示自己毕业于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时,不少人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体坛精英摇篮”还走出了学术“大咖”?

日前,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举行纪念建校60周年主题活动,1959年首届学生的“001号”、科大讯飞创始人之一王仁华回到母校,讲述了2年体校学习生活带给自己一生的助益。

记者 刘春霞

报名当天来得早成就“001”学号

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始建于1959年9月17日,原名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学校,由当时的国家体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所以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宗旨的体育学校。1979年5月,学校与“五七体训班”合并组建,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由此定名。

王仁华

“姓名:王仁华,学号:001,运动项目:足球……”主题活动现场,一张非常具有“年代感”的学生证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这是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1959年招收首届学生后发出的首张学生证。

“报到那天我来得比较早,所以就成了‘001’号!”学生证的主人、76岁的王仁华笑着解释这个学号的来历。他回忆说,自己当年踢的是右边锋,教练是唐文厚,“和很多世界冠军校友相比,我在运动上没有取得什么亮眼的成绩,硬要说的话,只是大学时加入了上海大学生足球队,参加了四届全国大学生足球比赛,四次都拿了冠军。”

不过,在足球场外,王仁华却是一位“大咖”。1961年,他考入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就一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任教。1999年,王仁华和自己的博士研究生刘庆峰等一起创业,创立了科大讯飞。

“体校对文化课学习和训练都非常重视,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当时进来的时候,全校只有我一个人是读高二的,为了我的文化课,学校专门在外面找了一所中学让我借读,所以在体校的两年我没有耽误学业。”王仁华说,自己虽然只在体校待了两年,但这两年却让自己学到了很多优秀的品质。

“第一就是敢于拼搏的精神,让我懂得了不拼搏就永远没有机会。第二是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争第一的目标,这一点很多体育人身上都有。第三就是让我一辈子都很注意运动。”今年已经76岁的王仁华,还坚持每天游泳,“我虽然不是杰出运动员,但体育锻炼让我身体素质比较好,精力也比较集中,这些让我有身体本钱去拼搏、去争第一。”

为上海输送一线优秀运动员4000余人

60年来,市体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体育人才。1980-1989年,涌现了张德英、史美琴、倪夏莲、何智丽、樊迪等一大批世界冠军和体育英才。1990-1999年,丁松、芮乃伟、孙雯、范志毅等一同铸就了市体校荣誉的丰碑。2000-2009年,奥运冠军刘子歌、许昕,世界冠军朱琳、庞佳颖、朱倩蔚、王仪涵、眭禄等宣示着新一代体校人勇攀高峰的精神传承。2010-2019年,市体校积极推进创新发展,一大批优秀体育苗子崭露头角。在今年进行的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上,市体校夺得了15金、19银、14铜的优异成绩,同时获得了市体育局颁发的“突出贡献奖”。

截至目前,市体校培养了刘子歌、许昕两位奥运冠军,涌现了张德英、倪夏莲、何智丽、王仪涵等21位世界冠军,并有150多位重大国际赛事前三名获得者,向上海市输送一线优秀运动员总计4000余人。在“体育即教育,成长在体校”的办学理念引导下,市体校培养了8000多名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赵英华、叶蓓伦、姚纪梅、郭蓓、沈富麟、孙海平、李秋平、黄建初、王仁华、陈弘、余海星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羽毛球世界冠军王仪涵在市体校度过了5年的时光,她回忆说,20年前,她曾作为学生在校门口迎接回母校的校友,“今天回来,又成了师弟师妹们迎接我们。”王仪涵透露,自己9岁进入市体校,第一周曾很想家,但教练在生活上的关心很快就让她适应了这里的训练生活,“教练在训练上对我们很严格,但生活上也会像父母那样关心我们。后来我身体不太好时,也是教练带着我去医院求诊,这些都让我很感动。”


记者 刘春霞

来源:学生导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