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单身经济爆热 创业还可做什么?
2019-10-15 专题

平时有点小宅、打游戏、爱旅游,处于未婚状态的人群已经被敏锐的商家盯上,电商产业、外卖市场、单人电影院、迷你KTV、搬家公司等众多项目大行其道,那么,单身经济还有哪些领域值得创业者挖掘?针对单身人群,创业者会如何引导呢?创业导师郑旭、创业者吴伟诚进行了观点分享。

青年报记者 孙琪

郑旭 华创教育研究院院长

吴伟诚 艾漫(上海)动漫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

问:单身人群花钱为了方便,花钱为了悦己,那么您看好单身经济风口么?您认为还有哪些潜在单身经济项目是创业者可以关注的?

郑旭:我曾经跟一个丹麦的青年交流,咨询丹麦婚恋和生育现状,他就告诉我在丹麦,很多很多的青年是不结婚,也不生孩子的。在发达、高福利国家,单身人群壮大是正常情况。而主动拒绝婚姻、男女比例失调、婚姻压力大等是造成我们国家单身群体越来越大的原因。

单身久了,难免孤单寂寞,需要陪伴和关爱,我认为两类产品机会值得关注,一是陪伴生活机器人会大行其道;二是陌生人社交,虚拟社交是单身人群最好的“减压阀”,他们会乐意为此付费,基于兴趣缔结的,高质量管理的社群,也会非常有前景。

吴伟诚:我看好单身经济未来趋势。因为孤独的个性化是新一代年轻人的特征。即便人们有对象,结婚了,也不意味着从此相濡以沫,很多人婚后过出同居室友的感觉,因为有相对独立的空间。

我认为“单身经济”的商机远远没被开发完,所有一个人可以沉浸享用的项目都值得创业者尝试,以前那些需要多人一起享用的项目,只要往单人实现发展,都有空间。

问:95-00后是单身群体新势力,他们是富足的一代,也是孤独而焦虑的一代,对于这群即将出炉的单身人群,创业者要如何迎合引导他们?

郑旭:从社会角度来讲,单身群体要分类引导。

西方国家很多精英之所以创造力强,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生活压力,又受过良好教育,有充沛的精力用来做研究和创造,带来科技和生产力的日新月异,因此,高素质的富足青年群体应该往创造创新方面引导。

不是所有单身人士都是高富帅白富美,随着机器人、人工智能的大发展,以后低素质单身人群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甚至可能缺乏生存能力,这种人就可能很“宅”,拒绝接触现实,这种现象在日本已经出现苗头。我们的创业者要防止这类社会现象,主动帮助这类单身人士打破迷茫。

吴伟诚:创业者首先要去了解95、00后,这个群体建立了封闭文化圈,发展了一套庞大的语言缩写体系,重视社区的纯净和调性,创业者只有进入这封闭文化圈,了解这个群体需求的背后深层原因,才能做出市场需求的或者引领年轻。

就像很多诙谐漫画,描绘的是日常普遍的现象,但能够把青年人内心的声音唤起,周边产品就能卖得好一样。创业项目首要先让95后感同身受,赢得他们的信任,才能让他们消费,并且不计成本。因为,get到点了。

问:有专家指出,单身经济未必一定能转化成积极的经济贡献,单身闲散、无欲甚至无为的生活观,会带来缺乏工作动力等负面影响。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郑旭:我觉得没那么严重,社会大众应该对单身人士更多宽容、接纳和理解。

不过单身人群会令陌生人社交越来越繁荣,我们要对互联网社群进行管控,特别是治安方面的隐患有所警惕。以此既保障大家社交需求,又防止不良问题的出现。

吴伟诚:我觉得单身群体不会带来太多负面影响。不管是怎样的文化和环境,人们都会基于当时的物质、精神基础,再提出更高的消费、文化需求。人们的不满足,总会带来新的成长动力和市场需求。有欲望和需求,就会有更多的工作动力,只是形态会不同罢了。


青年报记者 孙琪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