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小芯片,一款微信程序,破解垃圾分类治理大难题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施剑平/图、视频
一枚芯片就给家家户户的垃圾桶做了“实名认证”,一键预约就能让人上门收取大件垃圾……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实施即将满3个月,记者今天采访获悉,在上海,这样的垃圾分类智能化治理已经不是个案。
═ ═ 一枚芯片让垃圾桶“实名认证” ═ ═
在干湿垃圾桶里植入一枚小小芯片,让家家户户的垃圾桶有了“实名认证”,每天谁家的干湿垃圾扔了多少,分得好不好,后台的大数据平台上一目了然。在航头镇各村,村民们没想到,自己与“物联网+”的亲密接触竟是从垃圾分类开始的。
这是航头镇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中探索的“智治”——为每户家庭的分类垃圾桶、每个桶长负责的收集桶、每辆垃圾清运车、每个垃圾生化处置站安装智能芯片,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垃圾分类投放、收集、清运、处置各环节进行全过程数据化监管。
今年3月起,航头镇在长达村率先启动覆盖全村955户家庭的生活垃圾智能分类试点工作。短短半年时间内,实现了湿垃圾分出量55.28吨,生活垃圾减量率61.7%,全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100%。
每天清晨,长达村环保合作社保洁员上门收垃圾,进行小桶换大桶时,比过去多了一步操作——分别取出两个垃圾桶,放到特制的收运车上,进行“一键考核”。
垃圾桶被放上收运车上的称重处后,即刻自动感应,在车载系统的显示屏上就会出现收运垃圾车编号、垃圾桶户主、卡号、垃圾桶类别以及测量出的重量等数据。根据观察到的干湿分类的情况,保洁员在屏幕右边的考核栏里触屏点击“优、良、一般、差”进行评价。
这些数据,通过云端技术,则会瞬间被传输到位于长达村“家门口”服务站里的大数据平台上,进行实时更新。而在后台通过大数据的模块化处理,可以实现分类数据的精准整合。比如可以通过无线技术监控到每辆垃圾车的运行轨迹,收运情况,从而提升工作效能;通过报表管理,每户百姓家的分类情况,以及全村每天、每月的垃圾分出量情况,都能以数据化、可视化的角度呈现出来,为日常监控和决策分析提供依据。而且,这些从源头收集的数据实时可追溯,有助于职能部门精确掌握农户分类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农户的分类进行指导。
6月起,航头镇在进一步完善试点成果的基础上,在农村地区全面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全程分类运行模式。截止目前,航头镇干垃圾日产出量112吨,湿垃圾日均分出量56吨,可回收物日均回收98吨,生活垃圾减量率59%。
═ ═ 一键预约上门收取大件垃圾 ═ ═
而在嘉定区新成路街道,一款大件垃圾(建筑垃圾)一键预约微信小程序最近刚刚正式上线,辖区居民只要扫扫家门口的二维码就能为大件垃圾、建筑垃圾预约收运时间,小区里再也不会看到大件垃圾堆积如山的现象。该系统上线后,新成路街道垃圾分类智能监管平台也初具雏形,有害垃圾、干、湿垃圾、可回收垃圾,大件(建筑)垃圾都有了“电子台账”,新成垃圾将实现全天候“源头、中途和末端”三大环节的精准监管。
去年,新成路街道在开始推行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发现,垃圾分类实效评定不够精确,干湿垃圾计量全靠人工,垃圾纯净度无法保证。针对相关问题,新成路街道今年3月成功研发了全区首个垃圾分类智能监管平台—智能环卫管理系统,填补垃圾分类实效评定和全程监管的空缺。
经过半年运行,垃圾分类智能监管平台不断扩容,内涵不断丰富。目前,平台包括两大收运模式和三个系统。两大收运模式对应定时定点垃圾投放模式(即居住小区模式)和定时定点垃圾上门收运模式(即商业区模式)。定时定点垃圾投放模式下的59个小区已全部纳入监管范围,定时定点垃圾上门收运模式也即将以道路为单位年内纳入监管。三大系统包括大件垃圾(建筑垃圾)一键上门预约系统、垃圾车载智能称重系统及终端监控数据系统。
其中,终端监控数据系统包括监控大屏幕、调度中心、数据中心和移动监控端。后台工作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权限,实时查询相关数据,登记预约信息。车载称重系统包括GPS定位、车载监控屏幕和高清摄像头等设备。这些设备可以把小区各类垃圾的数量(重量)、分类实效(干湿垃圾比)、垃圾纯净度、垃圾清运车辆信息等实时记录在后台终端,实现垃圾清运处置的实时数据显示、实效评定、在线识别和全程追踪溯源等功能。垃圾清运单位可以根据实时数据,调整垃圾运输线路、安排作业人员,小区、社区志愿者和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实时数据,比对出垃圾分类实效、志愿服务实效。街道可以根据数据分析各社区每天、每周、每月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考核。
据介绍,平台启用后,垃圾分类成效明显。平台使用前辖区湿垃圾占比18.7%,平台使用后,辖区湿垃圾纯净度接近100%,湿垃圾比例已提升至66.5%,辖区垃圾分类基本做到资源合理配置、收运精准,整个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现了可视、可查、可考的常态长效管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施剑平/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