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邓肯·霍尔丹:青年科学家要有探索未知的求知欲
2019-10-3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文、图

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邓肯·霍尔丹教授在学生时代物理成绩一般,曾陷入被质疑和被批判的窘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那时我坚持探索拓扑相变和物质拓扑阶段这一领域,才会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采访中他强调,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是一种做科研的思维。

“我刚学物理的时候,成绩一般。到五年级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位非常好的物理老师。”邓肯·霍尔丹教授侧了侧身子,回忆道:“他总能把难以理解的物理原理用很生动的方式向我们解释。”他告诉记者,当问及大部分的科学家们,如何发现自己对科学的兴趣的时候,他们的回答都离不开一位有趣的老师。

“当我从学校毕业后,曾拿着论文研究方向到不同的科研所拜访,然而那里的科学家们都认为我是一派胡言。”谈及过往失败的经历,邓肯·霍尔丹教授毫不介意,他认为:“科学就是要用实验数据去证明自己的理论和研究方向。”他有些孩子气地向记者说:“幸亏我坚持了自己的理论。”

邓肯•霍尔丹教授的理论之所以被大家普遍质疑,是因为在上世纪80年代,大家普遍认为实现量子霍尔效应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朗道能级。而他则提出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一个机制。他指出,在某些材料中,如果时间反演和空间反演对称性破缺的话,即使没有外加磁场,这些材料也能有量子霍尔效应。

“科学最重要的是发现问题,而不仅仅是解决问题那么简单。”邓肯·霍尔丹教授幽默地开着玩笑说,“做研究可不是学生回家做作业。”他强调,“青年科学家要有积极探索未知的求知欲。”他用极其简单的方式向记者介绍,他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内容是拓扑相变和物质拓扑阶段的理论发现。“大多数的科学家都在研究物质内部的结构和变化原理,而我选择研究物质外部的结构。”

在采访中,邓肯·霍尔丹教授还提及中国对年轻科学家的培养。“现在中国对于年轻科研人员的培养做得很好,有很多在国外教学、做研究的科研专家都回国任教或者做研究。”他表示,中外教授之间的交流对开拓科学思维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我了解了很多有趣的研究方向,其中我对大脑连结映射方面的研究最感兴趣。”

“谷歌公司提出量子计算机的概念,难道不是一种霸权的体现吗?”在采访中,邓肯·霍尔丹教授谈及现在的热门话题量子计算机。他从专业的角度犀利地指出,量子计算机存在一个致命性的问题,“它需要很先进的保护机制,不能受外界干扰。它的大数据存储功能是建立在始终保持量子状态的基础上。”他无奈地摇了摇头,“量子计算机难以实现大规模的效应,一旦信息被干扰,就会出现代码错误的问题。”他表示,AI的应用可能会对量子计算机带来帮助。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泳均/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