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进,博青春|一开口就惊呆了!这位“小叶子”会七国语言!
2019-11-1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琳琳/文 施培琦/图(除署名外)

要成为一名“小叶子”,语言技能是必不可少的。许多同学为了做好志愿服务,还着重加强了英语听说能力。但你能想象吗,在进博会的志愿者中,有一群语言能力尤为突出的志愿者!他们不仅会英语,还会“二外”、甚至是“三外”“四外”!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这群志愿者自如地切换着语言,尽力让外国来宾在异国他乡听到亲切的“母语”,以更为直接方便地解决问题。多语言志愿者的出色表现,赢得了世界各地的宾客的惊喜和称赞。

  “Where are you from?”  

  成接待外国来宾的最佳招呼语  

“请问……日本企业馆……怎么走?”从英语口音上,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郑柯判断出眼前两位来宾是日本人。询问对方国籍证实判断后,郑柯切换日语开始交谈。“当我说出第一句日语时,明显可以看到对方的眼神亮了,神态也轻松高兴起来。”随后,郑柯解答了他们的疑问,收获了很多声“谢谢”。这是郑柯第一次用英语以外的语言为进博会来宾服务,发生在她正式上岗的第一天。

作为一名运营统筹组的翻译志愿者,郑柯的服务岗位在西登录厅咨询台周边的分散点。由于咨询台正对着地铁2号线4、5、6号口和应急的13号口,人流量巨大。两天下来,她大概接待了一百多位外国来宾和成千位中国来宾。

郑柯专业学习韩语,二外加强英语,辅修日语,还学习过基础俄语和拉丁语,近期还开始学习意大利语。“第一天使用了日语后,我还和朋友说呢,想接待韩国来宾。”第二天,郑柯“如愿”遇到了韩国来宾。

同样是从英语口音判断出国籍,同样是问出“Where are you from”,同样是用来宾的母语进行回答,同样是惊喜的反应。“这句话原来几乎只出现在课本和结交新朋友时,如今成为了一句神奇的话:可以以同种语言连接彼此。”郑柯了解到那位韩国女生正在寻找特色美食,就用流利的韩语向她做了推荐。“终于可以吃美食了!”走出几步,那位女生还按照韩式礼仪,以微微鞠躬向郑柯表示感谢。

这样的反馈,郑柯这两天见过很多次。曾有一位说着磕巴英语的外国人前来提问。“我看得出来他挺紧张的。”于是,她先微笑示意,在耐心倾听的基础上重复对方说的话,“我可以感觉到当时他明显安心了许多,因为他知道我可以正确接受他的信息。”在一种慢节奏的交流中,郑柯顺利地完成了这次服务。走的时候,外国人非常高兴,还对她竖起了大拇指。

另一次,四位年轻外国人在临近闭馆时前来咨询他们,想要拍摄国家会展中心的景色。郑柯和志愿者们马上为他们制定了最近的路线。“他们就像小孩子秋游那样喊着‘耶’,整齐出发了。”当四位外国人拍完照片从咨询台再次经过时,热情地向志愿者们展示了得来不易的美照,欢声笑语冲淡了郑柯和小伙伴们的疲惫。

服务中,郑柯会在英语、日语、韩语之间切换,也期待接待俄国来宾。在日常生活中,郑柯也会和同学趣味性地切换语言交流。“一方面是有些语气情绪可能更适合用某种语言来表达,比如韩语说‘小哥哥’‘小姐姐’,另一方面,有时我们会忘记某个单词的讲法,就换成另一种语言来说。”但是,在进博会平台上发挥语言特长时,郑柯知道不能这样随心所欲,“有可能对方只擅长一种语言,那我们就必须以这种语言准确、严谨地和他沟通。”

“这次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许多外国人或多或少都会说一些中文,比如‘谢谢’‘你好’,甚至还有的人直接用中文完成整个咨询。‘汉语热’让我直观地感受到祖国日益发展壮大,我倍感骄傲。”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琳琳/图

  从落差到坦然  

  餐饮组同样实现自我价值  

中午用餐高峰期,商业展区四楼人来人往。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统筹运营组餐饮组王祺玉在提供解答、维持秩序、疏导人员的同时,也一直带着笑容左右张望。“很多有咨询需求的人、尤其是外国人,容易不好意思开口。所以我会关注大家的眼神,主动提供志愿服务。”这时,王祺玉发现了人群中的一位外国人似乎在寻求帮助,就发出了善意的信号:微笑。果然,外国小哥上前咨询,还和王祺玉交谈一番:“这里人很多,你们很辛苦,吃饭了吗?”虽然只是简单几句,就温暖了她的心。

其实,当时的王祺玉已经吃过午饭了。由于岗位要求,他们每天在10:20—10:45之间就要吃好午饭,相应的,早饭时间也会跟着提前:“我们6:30发车,就在车上吃早饭。”由于室友还在休息,也担心自己睡过,她定了3个闹钟:5:30,5:45和5:50,并且把闹钟声音调到最轻。这几天,最早的闹钟响起时她就起床了。

身为专业成绩优秀的印尼语班班长,王祺玉还掌握了马来语、了解印尼国土语爪哇语。一开始,她的岗位设定是国家展印尼馆志愿者,但由于岗位调动,她的岗位也在不断调整,甚至可能会无法担任志愿者,王祺玉忐忑之余,仍在默默为进博会服务。“那段时间我还是为志愿者们领取、分发物资,做好后勤服务工作。哪怕不能走进场馆,我也愿意以这样的形式参与进博会。”岗位调动期间,王祺玉无法进入场馆,由于担心自己不够熟悉场馆,她便找了十几位同学返校后把查看场馆的情况向她转述。

最终的岗位安排通知来了:王祺玉被分配在了餐饮组。“一开始肯定有过心理落差,甚至想过餐饮组需要那么多志愿者吗?我觉得大家都会自己看哪个餐厅比较空,然后落座就可以了。”开始服务后,王祺玉才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现实状况并非如此。场馆很大,所以大家都想得到引导来节省时间,而且来到商业展区吃饭的外国人也不少,需要她和其他志愿者用英文沟通。现在工作时,她和其他组员会把各自负责区域的排队情况、上座率实时统计并反馈,做到往人流量较小的方向做引导。正式投入工作前,学长学姐以及其他学校的同学也纷纷来帮助她进一步了解工作场地。“志愿者之间非常团结,不分院校。”

有次轮岗时,王祺玉脱下了志愿者服装、取下了证件,不自觉地走到了国家展印尼馆。“当我用印尼语和展位人员讲话时,我们双方都觉得很亲切。”谈及感受,她却说并没有很感慨,“上外有很多小语种志愿者。由于语言学习以及对该国的了解,大家肯定都想站在对象国的展馆里发挥所长,但岗位并没有那么多。我在岗位服务中也逐渐明白:岗位或大或小都有意义。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为进博会贡献了绵薄之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琳琳/文 施培琦/图(除署名外)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