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影70岁了!姜文王景春徐克,每人都有一个“上影故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常鑫/图
演《芙蓉镇》的姜文和刘晓庆来了,演《庐山恋》的张瑜与郭凯敏来了,演《红色娘子军》的牛犇和祝希娟来了,监制了《攀登者》的徐克、和上影长期合作的奚美娟也都来了……11月16日下午,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70周年的纪念日,上影举行了座谈会,一代代影人在这里深情回顾和上影共成长的岁月,重温在上影学到的文艺工作者应有的精神。
- 上影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见证者 -
“我是看上影厂的电影长大的。”这不是时下流行的调侃,而是很多观众由衷的感慨。确实,70年来,上影的发展始终和中国电影发展同步,一直是中国电影事业、电影产业发展的见证者。
上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任仲伦说:“70年来,上海电影制片厂始终秉承这样的信仰:为人民而创作。尤其是在重要的历史时刻,上影人始终没有缺席,始终挑起重任。”
细数上影的片单,让人感慨:新中国建设时期,上影拍摄了《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林则徐》《红色娘子军》《祝福》《李双双》等,歌颂英雄们和新生活。
在改革开放时期,上影拍摄了《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城南旧事》《喜盈门》《庐山恋》和《芙蓉镇》等。助推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到了新的世纪,上影拍摄了《开天辟地》《生死抉择》《红河谷》《紧急迫降》《泉水叮咚》《高考1977》《西藏天空》和电视剧《亮剑》《焦裕禄》《彭德怀元帅》等等,其中《西藏天空》《焦裕禄》《彭德怀元帅》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表扬。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上影拍摄了电影《攀登者》,讴歌共和国登山英雄,被誉为“中国电影上大片的成功标杆”,也成为史上第31部跨过10亿以上票房的国产电影。
“70年来上影拍摄了820多部故事片,800多部电视剧,并获得数百计的国家与国际的重要奖项。”任仲伦说,而如今,在上影集团的旗下建设起新的电影产业链,一是多片种的“上影出品”优势,二是形成了具有实力的“上影市场”优势,三是形成了“上影制作”的优势,“我们立志建设一个多片种繁荣、产业链完整,创作能力领先,市场竞争力领先,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现代影业集团。”
- 一代代电影人从这里起步 -
对很多电影人来说,上影70年来的成长,也跟他们的人生轨迹有着或多或少的重叠。著名电影导演、演员姜文,就是在谢晋导演的《芙蓉镇》中一举成名天下知,对此,他至今感慨万分。
“我非常有幸在23岁的时候,跟上影厂也是全中国华语界当中最棒的导演谢晋合作,我现在也不明白他为什么把我一个刚刚23岁的人找来演《芙蓉镇》,以至于我现在偶尔看到其中的片断——在我已经拍《让子弹飞》以后,有一次他们(工作人员)在我工作室的电脑上整理资料,他们都围着看一段电影,我从那儿过,我说这是什么电影?看着怎么这么眼熟呢?其中里面是我,因为我很久没看了,的确很陌生又很亲切的感觉。”他说,自己想说的是,“谢晋导演把我拍进了电影,让我自己看起来都很陌生的人物,是电影的设计和电影的导师才做到的事。”
而作为上影演员剧团走出来的“影帝”,已经获得东京电影节与柏林电影节两大国际电影节“影帝”的王景春,则一直记得上影老导演吴贻弓在获得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时说的话,“我感到电影就像一个梦,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它的特点是不拒绝任何人,毫不吝啬告诉你,世界和人生的另外的可能性”。
王景春说:“我也希望电影这个梦,能够不断鼓舞年轻一代,有更多璀璨的新星从上影升起,将他们的名字也能和众多前辈一样,书写在中国电影的苍穹之上。我也相信,无论中国电影是潮起还是潮落,上影这艘航船终将不忘初心,不断前行,驶向梦想成真的地方。”
如今的上影,不仅自己培养人,也积极和优秀的影人合作,比如徐克导演,“我也有幸,得到电影局和上影厂的邀请,参加了《攀登者》的制作团队,完成了《攀登者》这部电影,也打开了我四十年经验的创作领海里一片新天地。”
徐克盛赞上影对待电影人的态度:“这七十年,在电影不断改变的动力潮流里,上影秉承海派文化开发的胆色,海纳百川的气度、兼容并蓄的精神,跟本土与国际上具代表性的导演合作探索,一直走在工业的前列,没有间断,创造了一次次奇迹。”
- 上影精神影响了无数人 -
70年来,上影大师汇聚,人才辈出,他们支撑起共和国电影的脊梁,并不仅仅是指他们的作品,更包括他们传承下来的“上影精神”。
《红旗颂》的作者、著名作曲家吕其明,就讲述了上影历来尊重创作的传统。“为了追求更高的艺术质量,每位创作人员都可以在一起交换意见。”他说,自己在为电影《铁道游击队》作插曲时,“我从作曲角度对导演提了很多想法,而摄制组内也传来很多不同的建议。我们各抒己见,谁有道理就听谁的。最后大家还是听取了我的意见,一致决定‘弹土琵琶’。”
这样的创作氛围,诞生了《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这首经典。“还比如,在拍摄《城南旧事》时,摄制组创作人员也经常和导演吴贻弓探讨运用各种处理方案的可能性,从中择其优。大家彼此合作十分和谐、愉快。我想,这就是上影为什么能够佳片层出不穷的秘诀所在。”他说。
上影导演、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郑大圣,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他做场记的师傅交待他的第一件功课:“他派给我一只贴了胶布条的旧秒表,要我练习默数5秒、15秒、30秒、一分钟、一分半钟,直至三分钟误差不许超过正负3秒;我永远记得一位推轨道车的老师傅跟我闲话,‘拍电影,就是一帮聪明人在做笨功夫’——上影教给我们的是,拍电影,filmmaking,是制造业,是最具体、最实在的劳作,于观众或许是消遣,但对于从业者,就是实业!”
正是这些工匠精神,严谨对待艺术的态度,影响了众多和上影有着接触的人,这恐怕正是上影70年给中国电影最大的财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文 常鑫/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