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莎士比亚,上海滑稽戏《头等大事》发出“灵魂拷问”
2019-11-20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受访者/图

反映垃圾分类主题的轻喜剧——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排演的滑稽戏《头等大事》已经上演了30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而且对宣传垃圾分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实主义题材的滑稽戏如何更深刻地表现现实?“定向戏”的艺术性究竟在哪里?今天专家对此展开研讨。

“定向戏”向莎士比亚借力

应该说对于垃圾分类,《头等大事》的呈现是十分及时的。上海是7月1日正式开始垃圾分类的,而在同一天《头等大事》就上演于市委党校礼堂。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主任王汝刚今天说,现在全国各地都陆续开展垃圾分类,也会有一些反映这个题材的文艺作品出现,而《头等大事》是真正的第一部反映中国垃圾分类的作品。

不能不说,上海的曲艺工作者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的敏锐。早在今年上半年上海决定要实行垃圾分类的时候,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就已经行动起来了。3月,王汝刚就带着编剧梁定东、徐开麟找到了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提出想排这样一出滑稽戏,得到了大力支持。此后演职人员三番五次下生活,在几个月之内就拿出了这出戏,并且获得了社会的一致认可。

《头等大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定向戏”,所谓“定向戏”就是有针对性的呈现一个问题,观众人群也有一定的针对性。在过去“定向戏”因为多是主题先行,所以常常缺乏艺术性。可是艺术性在《头等大事》里却体现得十分鲜明。编剧之一的梁定东对记者说,他在创作《头等大事》的时候借用了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套子”,写了四对男女的关系,“头等大事”在剧中有双重含义,既是婚姻大事,又是垃圾分类。而事实证明,只要下功夫,“定向戏”也能很好看。

 “灵魂拷问”升华滑稽戏作品

上海著名编导张佩琍说,她最先听说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要排《头等大事》时有一点担心,因为垃圾分类其实很简单,干垃圾、湿垃圾、毒垃圾,这样一个比较程序化的东西,用艺术来呈现是否会过于单调。但是在看完《头等大事》之后发现,这个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

在剧中,一个男主人公说“我要做可回收的垃圾”,这让张佩琍就感到这出滑稽戏的高明之处,“把垃圾和人性、品质结合起来,不仅要讲环境卫生,还要讲心理卫生。这样就把作品升华了。”

记者注意到,在《头等大事》里像“侬是什么垃圾”这样的“灵魂拷问”很多,这固然是蹭了网上的热点,单其实也是跳开了只谈垃圾分类的问题,更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

上海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王昕轶今天表示,在《头等大事》中汇集了像王汝刚、姚祺儿这样的老一辈滑稽名家,也有像陈靓、曾懿这样的中生代,同时还有向达娃卓玛这样的新生代,老中青齐上阵,表演可圈可点,让人看到了上海滑稽事业的人才的丰富性。也可以说《头等大事》是上海滑稽人才的一次大展示。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社会宣传处处长朱锦对记者透露,《头等大事》上演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明年央视春晚上应该会有一个反映垃圾分类的节目,届时《头等大事》也是有希望以一种新形式在春晚上亮相。当然,对于演职人员来说,方言语言的转换仍是问题。如果此事最终落实,那么这将是上海滑稽戏过长江的一个创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受访者/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