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智能城市”,关注“新技术、新生活、新人类”,这个论坛充满了丰沛的学术思考
2019-11-2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复旦大学/图

目前,人工智能已在诸如安全、交通、医疗、管理、生活、办公、金融、零售、教育、文娱等各个领域形成广泛应用。人类社会的组织系统、大众媒介的专业化运作、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都愈发深刻地卷入社会智能化的进程中。这种前所未有的图景正激发着丰沛的学术思考。

11月22日,2019年“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开幕。本次论坛以“智能城市:新技术、新生活、新人类”为中心议题,呼应2017年国家提出的“智能社会”建设思路,及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场景中的新应用,及其由技术引发的新型社会形态,着力于从存在论角度展望未来人类的生活方式。

论坛聚集国内大批知名研究者,期望从跨学科、多维度、历史与现实交织、海外与本土融合的视角探讨城市与传播的重大议题,并对当代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知识生产提供给养。

以“设计师眼中的智慧建筑与智能城市”和“感官城市:智能时代的媒介生产”为主题,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师王昌,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中心副主任孙玮教授先后从不同专业领域背景和视角出发作主旨演讲。

今年在论坛上发布的论文和小组发言共计53篇。聚焦“中国‘饭圈’的日常生活实践:文化与行动逻辑”“智能城市中的治理、媒介与公共生活”“数字化生存与新闻业未来”“媒介与‘边界’的重塑”等丰富话题,本次论坛另分设有3个分会场、共9场分会议。两个半天的时间,来自建筑设计、公共管理、国际关系、文学、艺术创意、博物馆学、新闻传播学等领域的志同道合者被给予充分机会进行跨学科的交流与协作。

作为论坛的另一项组成部分,11月23日下午,“传播与中国译丛—媒介道说系列”新书发布会将在“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展馆召开。届时,“媒介的力量”圆桌对话会也将举行,包括译丛的三位译者在内,来自多所国内高校及相关研究机构的嘉宾将受邀交流领域新近研究趋向。译丛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中心主任黄旦教授和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中心副主任孙玮教授主编。

据悉,“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与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多年来连续举办的主题学术论坛,今年已举办至第十三届。与一般大聚会式的学术会议不同,“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敏锐关注社会当下重要议题,热衷于在现实关切与学术前沿的交叉点上寻找切入口,强调跨学科的对话,强调学界与业界的互动,汇集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与发言,拥有鲜明特点。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复旦大学/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