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首席概念设计师:把想象的世界变得可信
2019-11-24 生活

文/蔡娴 图/受访者提供

《流浪地球》开创了国产科幻片的新纪元,那些关于未来世界的疯狂脑洞,在概念设计的辅助下变得煞有其事。作为《流浪地球》的首席概念设计师,Nicolas Vallet构筑的想象空间给人带来了真实感。

来自加拿大的Nicolas Vallet擅长通过设计构筑世界观的整体视觉风格,他在影视和游戏行业担任概念设计师与艺术指导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最早是因为参与电影《X战警:逆袭未来》的工作,结识了美国艺术家John Myher,在他的引荐下Nicolas Vallet来到中国为电影《长城》创作机械类的设计。如今,Nicolas Vallet已经在中国工作了六年,目前在念动文化担任视觉开发总监,主管电影项目的视觉效果开发工作。

Nicolas Vallet曾经是一名建筑设计师,偶然的机会参与到电影中帮忙设计建筑物,因此才逐渐进入了电影领域。在他看来,这两份工作其实非常类似,都要确保最后来落实设计的人知道该怎么去操作。“我最终选择做概念设计,是因为我喜欢的建筑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建筑,所以,我没有办法坐在办公室里去做那些工作。”

想象与真实的平衡

《流浪地球》的故事背景是太阳即将毁灭,人类正在面对绝境,因此开启了“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人类的新家园。“我知道这听起来很疯狂,但是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让它变得非常可信。”Nicolas Vallet认为,真实的观感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实现这种真实感,他和团队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在做设计,最终给导演呈现了2000多张草图和600多张最终稿。

在影片中,为了完成这个计划,人类要在地球上建很多行星发动机。单个发动机高达1万1千米,主体直径约3万3千米,这可以说是电影的重头戏,属于核心创作。“在看小说的时候,可能还觉得这是可信的,但当你在大银幕上看到如此庞大的发动机,你会觉得这件事情很不可信。”所以,为了让这个行星发动机的设定变得可信,Nicolas Vallet做了大量工作。他甚至连不会拍摄到的结构都设计了出来,希望能赋予它更加真实的存在感,让每一位项目参与者都相信这个故事。

虽然,小说里有关于发动机的介绍,但是并没有描述它是如何工作的,也不知道它长什么样。为了寻求解决方案,Nicolas Vallet和团队找了很多参考资料,思考发动机该如何工作。最后,他们想到了一个最简洁的解决方案——把发动机竖过来放,旁边再加上一个固定支架。他认为,这个设计方案是非常直观的:“它让我们知道我们需要什么。我们首先需要一个出口,然后让这些气体能喷出来,所以我们做了一个喷嘴。下面的几个支架,其实是一个堤坝,是为了防止冰融化的水蔓延过来。中间还有一圈蓄水池,则是为了散热,保证机器的温度不会过高。”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设计都是凭空想象,他们也会结合现实进行创作。比如,在喷嘴的设计上,就参考了一项真实的科技,由美国航天局NASA研制的“气动塞式线性发动机”。“因为喷嘴会喷出火焰,温度和气压都会有很大的改变,这项技术就能控制它,让它保持稳定性。边缘的部分比较像战斗机的设计,有一定的间隙,让它既能关闭又能张开。我们设计了很多种喷火的样子,最根本的想法就是不能让冰和火阻碍它的工作。”

将中国元素隐藏在设计中

Nicolas Vallet希望做的中国科幻电影,是既有中国的特色但是又不违背科幻的原则。“我想要表达我对中国传统审美的一种尊敬,但不想让它非常显性和外露,希望把它藏在设计的细节里。我们借用了很多中国传统的建筑元素和设计,但是我们把它应用在一些更新的科技里。”比如,影片最后发动机的点火器,它的设计灵感就来源于东汉时期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点火器像地动仪周遭的九条龙,环绕圆柱形等离子喷射器布局,七个点火器分为上下长短两部分,较长的上半部分点火器形似地动仪上部的龙,短小的下半部分对应地动仪下部的蟾蜍。“从传统的地震探测仪引发的创意,到最后形成这样一个大型的机器,虽然它们看起来并不像,但它的设计形态和造型语言还是在那里的。”

能参与《流浪地球》的概念设计创作,让Nicolas Vallet觉得很幸运。他觉得,创作对于电影来说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帮助故事进行呈现。作为一个概念艺术家,Nicolas Vallet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要用艺术家的思维去让它“成真”。“在我最早跟张艺谋导演合作《长城》的时候,就和很多中国艺术家说,我们做一部科幻片吧,那时候他们说这里没有人做科幻片。但是在两年后,我们做到了,这对我来说有点像梦想成真。”


文/蔡娴 图/受访者提供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