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茅盾、老舍、冰心……来看看巴金的“朋友圈”有多强大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今天11月25日是文学泰斗巴金115岁的生日。巴金故居、中国现代文学馆、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的“温暖的友情——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下午在徐汇艺术馆开幕,鲁迅、茅盾、老舍、郭沫若、曹禺等现当代文学巨匠写给巴金的书信现身,巴金“朋友圈”的强大让后辈艳羡不已。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些手札固然是巨匠们写给巴金的,但也是写给今天的每一个人的,对今人依然有启示作用。
鲁迅亲自教巴金设计图书封面
巴金在文学界人缘好是出了名的,几乎所有的现当代中国文学名家都与他有过交往,有的甚至称兄道弟。巴金的时代还没有电脑,文人间的交往全靠书信。此次“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呈现的就是其中的一些精品。
“巴金先生:校样已看迄,其中改动之处还不少,改正后请再给我看一看。”1936年2月4日鲁迅给巴金去信,和他探讨的是鲁迅亲译的《死魂灵》一书的出版事宜。当时距离鲁迅去世不过8个多月时间,但鲁迅还在为文学而竭尽全力。
当时巴金是《死魂灵》的出版人,鲁迅在信中详细谈了他对《死魂灵》装帧设计上的一些建议,包括封面的图画是什么样的,内页的颜色什么样,不厌其烦,十分具体。虽然当时已是名声赫赫,但鲁迅对于出书显然还说慎重的,他把书真的当成一份遗产要留给后人。
鲁迅对巴金这个30多岁的后生很尊重,称他为“巴金先生”。而相比之下,茅盾和老舍与巴金似乎更为亲近一些。茅盾和巴金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许久未见了,甚为思念。在给巴金的一封信中,茅盾表达久别的问候:“久不通信,但知近况佳胜,精神焕发,甚佩甚慰。”老舍与巴金关系很好,每一次相见都要小聚一番。一次巴金去北京开会遇到老舍,老舍则索性留下便条:“巴金兄,明天中午在全聚德请您吃烤鸭。”
而巴金与冰心的交往,在现当代文学界是一段佳话。冰心比巴金大四岁,两人是姐弟相称。在一封信中,冰心表达了对困境中的巴金的关切:“巴金老弟:……你已经闯出来了,为什么还总是忧郁?我想这也与萧珊早逝有关,人最怕的是孤独,我以为你应该多接近年轻人,我和你的身世不同,从小就在融乐的家庭空气之中,就学时也一帆风顺,老了仍有许多年轻朋友。……愿你快乐!”
巴金一生重视友情
此次展览展出的手札,大部分是巴金及其友人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这些手札与作家简介、交往照片、赠书、赠物、相互评说的文字等有机结合,勾勒出巴金与这些作家之间的友谊,展现他们宏大精神世界的一些侧影。
“巴金先生一生重视友情,爱护朋友,也得到朋友们的爱戴。从他们之间不同时期的通信中,能够看出朋友之间肝胆相照相濡以沫的情谊,能够看到他们意气风发的年月,一言一行总关情,在冷漠的岁月里,友情温暖了人生照亮了生命。纸短情长,欣赏这一封封珍贵的书信,时常让人不禁热泪盈眶感动至深,岁月流逝,它们又是历史的记录,珍贵的文献,让我们窥见历史的背影。”策展人、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说。
作为纪念巴金诞辰115周年系列活动的一部分,巴金先生铜像揭幕仪式今天下午也在武康路113号巴金故居举行。巴金先生铜像立于巴金故居前院,高2.23米,造像面向主楼,含笑背手,踱步沉思,它由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倾力创作的。李象群将“新人文主义”理念融入到作品中使其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所表现的肖像人物带给人震撼与感动,雕塑在他的手中成为历史的记载与延续,显示出艺术家思想的强大力量。
【对话铁凝】
记者:在巴老诞辰115周年之际,举行“温暖的友情——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您觉得意义在哪里?
铁凝:这些天,这个展览温暖着我们。当巴金先生写下那一封一封信札时,他是写给远方的朋友,但隔着长长短短的时间,我门大家也都是收信的人,从那些擦亮心灵的信里,我们读出了深厚友谊,读出了风骨和信念。
记者:您怎么评价巴老的这一生?
铁凝:巴金先生所处的时代就是产生巨人的时代,巴金先生也正是这样的巨人。他给我们留下丰厚的文学遗产,从《家》《春》《秋》到《随想录》,一系列作品在现代中国精神生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他的一生不仅是写作者,也是行动者,为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多方面的、创造性的努力,留下了诸多泽惠后人的业绩。
记者:您怎么看上海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铁凝:上海是一座文学之城。这里有巴金故居,今年上午,我还瞻仰了鲁迅墓、左联纪念馆。也欣喜地得知上海将会有一座文学的博物馆。我想,人们有很多理由热爱上海,但对很多人来说,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理由是:这是鲁迅的城市,是巴金的城市,是文学艺术的城市。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