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全国音乐艺术院校专家齐聚上海
2019-11-25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

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充满了灼灼生机的民歌和多元的歌唱方法,亦蕴含着千百年来歌者歌其事、韵其声、表其情的人生领悟。民族声乐蕴含的丰厚底蕴和研究空间一直是声乐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上周末,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声乐教学与理论研究上海论坛(首届)在上海音乐学院举行。上音邀请全国各大音乐院校、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音乐院系专家齐聚上海,为新时代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与理论研究出谋划策。

论坛聚焦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

在论坛上,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在报告中分三个部分阐述了对上音声乐学科的历史脉络与民族声乐专业的建设,以及上音在中国民族声乐尤其是民族歌剧创作的使命担当。

同时,他提到中国民族歌剧创作中特别需要注意语言。“贺绿汀同志曾在信中指出,中国声乐艺术要达到正确发展要过五关,即发声关、技术关、语言关、民族音乐与民族风格关和思想情感关。汉语是中国歌剧区别于其他语种歌剧的重要标志。”他以俄罗斯歌剧《伊万·苏萨宁》为例,指出正是将意大利歌剧的形式与俄罗斯浓郁的特色加以结合,使得俄语演唱成为俄罗斯民族歌剧的鼻祖和标志。此外,语言与音律的结合是至关重要,作曲者要考虑歌者的效果,在创作过程中应该要听取表演艺术家的意见,甚至邀请他们参与共同完成。同时,他表示上音将聚焦人才培养,凝聚创作共识,夯实传播阵地。

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上海音乐学院萧梅分享了声乐专业理论研究和声乐演唱经验。“我们要发现不同唱法的民间表述所蕴含的合理性,通过比较,我们才能有所谓共性的科学性和特殊性的审美判断,并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去架构声乐训练和表演,丰富声音的表达能力。”

论坛回顾总结了中国民族声乐发展得失、研讨交流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与理论研究相关课题,尤其聚焦于中国民族声乐的传统与现代研究与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两大主题。

高校成为理论的先锋、演出的重镇

近几年,上海始终十分关注民族歌剧的创作,2017年5月由市委宣传部召开民族歌剧创作专题会,积极参与文化与旅游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工程。2018年1月,市委宣传部牵头召开舞台艺术精品创作讨论会。上海音乐学院自2014年来,根据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积极响应完成了一批作品,包括歌剧《一江春水》《玛纳斯》《汤显祖》《贺绿汀》,音乐剧《海上音》《桃花间》《梦临汤显祖》《春·上海1949》等。

起初,高校并不是歌剧音乐剧创作与演出的重镇,这主要是因为学校没有合适的歌剧演出场地,没有大量经过锻炼的歌剧演出队伍,没有市场运营推广宣传的体制机制。而现在上音有了一座世界一流水准的上音歌剧院,它已经成为了上海的城市文化地标,是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彰显时尚、展示文化、体现城市精神的亮丽名片。

“正如茱莉亚音乐学院之于纽约,英国皇家音乐之于伦敦,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之以莫斯科一样,上海音乐学院是上海城市历史文化记忆的重要部分。上音歌剧院必将接续上海这座伟大城市的音乐梦想。”廖昌永说。

除研讨会外,论坛举办了内容丰富的“大师课与论文宣读”等环节,王士魁、刘辉、方琼、李兴池、博那日苏等专家为广大师生带来了精彩的讲座和现场教学。此外,《初心使命——全国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学成果音乐会》《大美中华——上音民族声乐教学成果音乐会》这两台精彩纷呈的民族声乐音乐在上音歌剧院和贺绿汀上演。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