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临港,从建设工地变成创业圣地
2019-11-2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转眼间,临港成为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已满百日。

这100天里,签了很多约,发布了很多政策,临港正成为全国人民心中的创业热土。

有谁记得临港往日的模样?作为一个跑临港条线的记者,5年来,我看着临港从一个大工地,变成一个宜居宜业的城市。

初知道临港是10年前,彼时,上海还没有限购,可在上海购房人心中,临港的地位跟毗邻上海的城市一样。

真正与临港结缘始于5年前,我跑的条线是浦东,当时,科创中心建设正在兴起。而临港,是浦东的一个科创重镇

与市中心70多公里的距离,让很多人对临港望而生畏。 

5年前,我第一次踏上临港的土地时,觉得这里更像是一个大工地,因为还只是华丽的规划,没什么人气。

当时,开通不久的地铁16号线,除非是节假日,会有不少去滴水湖玩的游客,工作日去临港,一节车厢里往往只有一两个乘客,不少店都关着门。投资客说,在那里开店,多半是亏本的,因为一周7天,只有双休日有生意。

于是,临港开始“聚人气”,从最早的航海博物馆,到后来的海洋公园、各种音乐节,先后入驻。再后来,开始有人跟我打听临港的政策。

临港为什么会这么吸引人,是因为他们有其他地方没有的优惠政策吗?是,但也不完全是。

特斯拉建设上海超级工厂,首选并非临港,没想到他们对临港“一见钟情”。从签署项目投资协议到土地摘牌只用了3个月,从正式申请电力配套项目到完成送电只用了168个工作日,这就是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一直盛赞的“临港速度”。而这一“特斯拉模式”绝对不是特例,未来将成为常态。

每一个创业者,都会跟我说,临港对他们有多好。这是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一位创业者说,只有临港的政府工作人员会倒过来“盯”他们,“倒逼”他们快马加鞭,不敢懈怠——临港速度就是这样诞生的。

就这样,临港从一个旅游胜地,变成了一个创业圣地。

渐渐地,16号线的乘客开始多了起来。现在去临港,即便是工作日,滴水湖站也是人气满满。不少人拖着行李箱,有一种去谈合作做项目的紧迫感。

常住人口的变化更是从幼儿园小朋友的数量上体现出来,当听说临港冰厂田幼儿园现在已经有858个学生时,我还是吃了一惊。

人才是第一位的。不得不说,临港的人气,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育先行,这里不但有海事大学、海洋大学、电力大学、电机学院、建桥学院等高校,更有建平、明珠、上中、世外等优质基础教育先后在临港办学,提振了青年人才的信心,解了他们的后顾之忧。甚至有人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选择举家去临港发展。

这5年里,临港的发展日新月异。每次去,呈现在我面前的,都是不一样的临港。常常觉得如果真的工作、居住、生活在这里,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事实上,从当年的跟上海周边城市比价,到现在的一房难求,临港的变化有目共睹。

有人说,星巴克门店的数量和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商业活力和对外开放的程度有很大关系,这就是所谓的“星巴克指数”。

不知道这个“星巴克指数”到底是不是科学,我只知道,5年前,星巴克不愿去临港,因为怕没生意。5年后的今天,临港已经有了4家星巴克。

100天,只是一个初生的婴儿,更美好的未来等待着临港新片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