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累计资助9300名优秀学子!这个创办于上海的民间奖学金有何独特贡献?
2019-11-3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图

在上海,有这样一个奖学金,它创办于新中国成立之前,复办于改革开放之后,至今已有80年历史,是我国延续最久连续发放的奖学金。它就是——叔蘋奖学金!

今天,叔蘋奖学金(上海)颁发了第87-88期奖学金,414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获得了奖学金。叔蘋奖学金管委会主席顾家麒也被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授予第二届“关爱青少年成长特别贡献奖”。

// 创办初心:不让优秀学生因贫困中断学业 //

1939年,在日寇铁蹄践踏下的上海,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许多家庭挣扎在死亡线上,孩子上学都成了奢望。

一天,北苏州路91号怡和打包厂门口挤满了人,厂里要招收五名练习生,竟一下子来了近三百人报名。厂长顾乾麟发现其中有不少是未成年人,他忍不住问大家:“你们该去上学,为什么来当学徒?”回答竟是:“家贫无力继续上学,只能来做工。”

经过考试,顾乾麟发现里面确实有许多优秀学生,但名额有限,很多人只能含泪离开。

因父亲英年早逝,顾乾麟17岁中断学业继承家业,深感读书不足之憾,望着失望而去的孩子们,他想起父亲顾叔蘋的临终遗言:“一个人不可无钱,不过要赚得正大,用得光明,不要被钱利用,要好好利用钱。得诸社会,还诸社会。”

不能让优秀学生因贫困中断学业!顾乾麟决定创办奖学金,为国储才。

1939年,顾乾麟创办“纪念叔蘋公高初中学生奖学金”,面向家境清寒、品学兼优的中学生,为他们提供连续性的奖学金直到毕业(包括大学)。奖学金以“得诸社会、还诸社会”为宗旨,鼓励获奖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而且要求学生要情系祖国、爱国。

叔蘋奖学金成立后,很多贫困而又品学兼优的学生因此改变了命运。由于连续给奖,奖学金规模逐渐扩大,一般每学期付出约300~400人的中学与大学学费。由于当时一般学校的学费十分昂贵,顾乾麟独力资助是一项相当沉重的经济负担。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顾乾麟的资产遭到日寇查封,一时经济窘迫,他甚至变卖了自己的家产和夫人的首饰以保障奖学金的发放。

1939年至1949年的十年间,叔蘋奖学金共办20期,得奖学生多达1065名。而让顾乾麟欣慰的是,这些学生都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材。

// 父子两代人都成为“叔蘋学子” //

1986年,在上海市各级领导和有关学校的支持下,顾乾麟首先在上海续办第21期叔蘋奖学金(期数延续了解放前举办的20期),每年两期。接着,顾乾麟又提出在北京和他的家乡湖州市举办奖学金,得到了当地的大力支持。

解放前的叔蘋奖学金面向全上海市的中学生,针对的是家境清寒而无力升学但品学兼优、勤奋好学的拔尖学生。由于社会环境发生变化,续办后的奖学金着重于“奖优”,为优秀的学生锦上添花。上海、北京、湖州三市若干重点中学及特殊学校,各有一定的奖学金名额,每学期学校从符合获奖条件的学生中择优选取。

而鉴于得奖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差别扩大,目前叔蘋奖学金的方针已逐步由续办初期的“奖优为主”调整为“奖优与助困并重”。

1988年,上海学生盛明获得了叔蘋奖学金,而30年后的2018年,他的儿子盛开也成为“叔蘋学子”。

“每个获得叔蘋奖学金的学子都有一张叔蘋学生证,我对比了一下我们两个的学生证,几乎一模一样,除了奖金的数量。”盛明说,25倍的奖金涨幅见证了这个时代的飞速发展,也见证着“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精神的代代传承。“学以致用、不做高分低能的学生,全面发展、力争成为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这是当年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一直以来对儿子的期望。”

盛明说,30年后的叔蘋奖学金遴选标准还是那么严格,不但要学习成绩优异,更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当年的我以加入叔蘋为荣,现在的我更以培养出了新一代叔蘋人为荣。”

// 80年累计资助学生9300多名 //

多年来,叔蘋奖学金的给奖面不断扩展。至2019年,设奖中学36所。其中,上海的设奖中学有上海中学、市三女中等14所,北京的设奖中学有北京市第八中学、北京市第四中学等11所,湖州的设奖中学有湖州中学、南浔中学等10所。此外,阜阳有1所设奖中学——阜阳第一中学。叔蘋奖学金提倡连续获奖,在中学阶段获奖的同学都能在大学阶段继续申请。

今天,叔蘋奖学金(上海)颁发的第87-88期奖学金,上海、湖州、阜阳三地共有414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获奖。至此,叔蘋奖学金80年来已发放奖学金88期,上海、北京、湖州、阜阳四地得奖学生累计已达9300多名。目前,每一年奖学金的颁奖规模在600余人,包括上海、湖州、安徽阜阳的400人以及北京的220余人左右,每一年新增的得奖同学约220人。

在今天举行的叔蘋奖学金建立80周年暨“关爱青少年成长特别贡献奖”表彰仪式上,顾乾麟的次子、现任叔蘋奖学金管委会主席顾家麒,被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授予2019年“关爱青少年成长特别贡献奖”。

顾家麒不但是一位悬壶济世的医者,更是一位热心教育公益事业、关爱青少年成长的长者。他从父亲顾乾麟手中接过“叔蘋奖学金”事业,一并接过的,是顾氏家族急公好义的家传家风,是“爱国、爱家、爱民”的深厚情怀。

顾家麒深情回顾了叔蘋奖学金八十年的风雨历程,他说,中国已和平发展成为世界大国之一,但仍面临新的危机和挑战。品德教育是强国的根基。“希望每一位叔蘋同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本着’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的叔蘋精神,回馈社会,报效国家,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