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变形计
2019-12-01 生活

文/冷梅

奥斯卡·施莱默尔在《人与艺术形象》一文里开宗明义:“剧场的历史就是人类形式变迁的历史,是人作为肉体和精神事件的表演者的历史。”人类剧场的历史浩如烟海,却都在追寻一种剧场的逻辑:作为物质载体的剧场,在沿着“戏剧(语言)——歌剧(音乐)——肢体(舞蹈)”的戏剧表现形式的演化进程里,究竟如何直抵人类的精神核心?

传统的希腊剧场是半圆形的露天剧场,可以说这是西方剧场的原初形式。自然、开阔、内聚,构成了希腊露天剧场的核心要素。尼采在论及置身露天剧场的独特感受时曾指出:“希腊剧场的构造使人想起一个寂静的山谷,舞台建筑有如一片灿烂的云景,聚集在山上的酒神顶礼者从高处俯视它。”

现代剧场依然延续前人定义的轨迹,而城市成为剧场通向文化和精神圣殿的检索词。身处上海,剧场形态和业态的发展带来了亚洲演艺之都日渐蓬勃的下沉受众,同时也让多元化成为赋能产业升级的推手。

在奉贤城郊落成不久的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首次将森林、建筑、自然、城市、水系、人文与艺术等概念融为一体,独具新意的森林剧场、水岸剧场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观赏体验。未来感的建筑材质与智慧科技元素,为新兴剧场提供了更为宜人的观演感受。著名京剧演员王珮瑜运营的宝山古戏楼瑜音阁则赋予年轻受众更多新颖别致的剧场玩法,200岁的京剧也可以时髦有趣。剧场是一个生发无限精神动能的巨大“场域”,百花齐放,皆有动人之处。


文/冷梅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