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鱼、大西洋鲑、南极磷虾,中国造的“海洋牧场”都能养!
2019-12-03 上海

深远海智能综合养殖模型展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除署名外)  

深海养殖的三文鱼,被誉为“世界未来食品库”的南极磷虾,如果有了“海洋牧场”,还愁这些美食不乖乖上餐桌?今天(12月3日),中国国际海事会展在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幕,为期4天,现场中国展区的这个“海上移动牧场”让人大开眼界。

  三文鱼、大西洋鲑、大黄鱼、金鲳鱼……  

这一“海上移动牧场”出自于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由一座管控中心,两种核心装备,一组配套船队组成。在这个“海洋牧场”中,陆地上有陆基生产基地、综合管控中心;海洋上,专门的养殖工船和大型深水网箱进行养殖;养殖的水产通过活鱼运输船运输回岸,也有冷藏运输船。后勤保障也不愁,疫病处理船、补给船、饲料运输船一个不差,甚至为了不影响海洋环境,还有专门的废料收集船。

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童波告诉记者,“海洋牧场”的核心装备一个是养殖工船,一个是大型深水网箱。养殖工船适用于50米以深的水深范围,采取封闭式工厂化养殖,内外水体有一定隔绝,可以人工控制水温、水质。在养殖工船上可以加工并存储,适合养殖高附加值鱼种,比如养大西洋鲑就优势明显,备受喜爱的三文鱼当然也适宜。

大型深水网箱则实行开敞式养殖,内外水体完全相通,水温、水质无法人工控制,可通过活鱼运输船运送至陆基加工厂加工或通过专业鱼品加工船加工。深水网箱适用的水深范围为20-100米的水深,可以养殖的鱼类种类包括自然海域条件可养的鱼种都可以,对养殖大黄鱼、金鲳鱼优势最明显,像大西洋鲑这样的鱼种也可以在黄海的冷水团水域中养殖。

养殖工船。受访者/图

  一条船年产三文鱼可达6000吨以上  

据透露,目前对于“海洋牧场”项目,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正牵头策划工程方案,并牵头国家相关部委进行深远海养殖装备科研课题的立项论证。国内船厂也已经为挪威成功建造大型半潜式深水网箱,国内自主研制的5万立方水体的"深蓝1号"网箱2018年已经开展试验,2019年7月经过改装后投入运营。至于活鱼运输船、补给船国内设计建造经验都已具备。

而由该院设计的国内首制南极磷虾船“深蓝”号也即将交付。这艘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可以在无限航区航行,作业于南极水域。具备传统尾拖网和连续泵吸拖网两种作业方式,船上配置冻虾、虾肉和虾粉加工线,预计2019年年底交船。

另一艘可养殖三文鱼的深远海养殖加工船的设计即将完成,很快将进入船厂招标建设的阶段,这也是全球首创的船型。首次采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方式,开展海上工厂化养殖。 “比如三文鱼养殖水温要控制在14度以上,这种封闭式循环系统就能保证这样的水温水质环境。”童波表示,这种养殖方式依托循环水处理,深水变水层取水和综合智能管控系统,可以有效隔绝外来病原,提高养殖密度。

而要在深远海航行,船只还必须具备自航能力,能快速躲避台风等恶劣海况。“这条船可以在国内远海航行和定点开展养殖作业,同时兼顾航行过程中维生系统不间断工作能力,还可在船上开展养殖鱼类加工和冷藏存储,提高产品品质。”据透露,养殖工船的有效养殖水体达8万立方米,年产三文鱼预计可达6000吨以上。

现场展示的南极磷虾船模型。

  一个“牧场”产量相当于6000-10000个鱼塘   

“目前内陆近海养殖发展空间越来越有限,而深远海养殖空间广阔。单个年产2万吨鱼牧场的产量就可相当于6000-10000个鱼塘。”童波告诉记者。

根据测算,我国可供养殖的深远海养殖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其中南海约6万平方公里。如果按照预期,建设约300个年产2万吨高品质鱼的“海上移动牧场”,其中养殖工船牧场约100个,大型深水网箱牧场约200个。单个牧场所需海域面积3-10平方公里,每5个牧场就能构成一个大型移动牧场群,群内各牧场之间距离10-15公里,共享配套船舶。

“海洋牧场”群一旦建成,不仅可以显著推动现代化养殖装备和渔业经济发展,也能实现海上规模化养殖,大幅降低内陆和近海养殖环境压力,也保障了“蓝色粮仓”,实现高品质鱼类的进口替代,拓展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空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除署名外)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