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时代同步 主动拥抱新技术
2019-12-09 文体

上音广邀世界级名家成立顶级智库。受访者供图

无需妄自菲薄的是,随着中国古典乐的发展,上海音乐学院目前已跻身世界一流音乐学府的行列。在加大国际交流合作的今天,它作为上海的一张文化名片,屡屡在国际舞台亮相,这也让它对国际化路线提出了需求。该怎么走?近日,上海音乐学院国际艺术家咨询会议在沪举行,一众世界级大咖不仅来献计献策,还受邀入席“上音智库”。

青年报记者 陈宏

上音设国际专家团队是传统

在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史上,致力于东西交融的上音有着特殊的地位,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段段历史。著名歌唱家、上音院长廖昌永介绍,吸引国际音乐家来帮助学校的发展,走“国际化”交流之路,除了当下,上音历史上有过三大高峰时期。

自1927年上音创办之时就有吕维钿夫人、厉士特奇、马尔切夫等外教。仅一年后,又有著名演奏家如富华任小提琴老师、佘甫磋夫任大提琴老师,后延聘查哈罗夫教授钢琴,这三人分任小提琴、大提琴、钢琴系主任,1930年还聘任了苏石林,令中国的钢琴、声乐、弦乐学科很早就站到了国际水平的前沿。

第二次外国专家来上音的高峰是上世纪50年代的苏联和来自东欧的专家们为中国的钢琴、指挥、小号、声乐、长笛等专业的建设带来了宝贵的教学经验,也帮助上音培养了一大批后来成为上音学科建设中坚力量的人才。

1979年7月,艾萨克·斯特恩先生成为了得风气之先的外国专家,来到百废待兴的上音访问,并留下那句著名的“每一扇窗户后面都有一个天才”。两个月后,老院长贺绿汀先生率领中国音乐家代表团赴澳大利亚珀斯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国际音理会第18届大会,这是我国第一次参加被接纳为该组织会员国。

“而在国际交流日益活跃的当下,上音在办学过程中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对于国际音乐高等教育以及音乐艺术发展的前沿态势的了解尚不明晰、在国际一流音乐师资的获取途径以及与国际知名演艺机构的深度合作等方面尚嫌不足,因此,亟待建设一个音乐艺术领域的国际顶级智库。”廖昌永说。

需要拥抱新时代新技术

此次来沪的世界级音乐家,探讨了前沿学科建设、音乐人才培养、音乐作品推广等世界音乐学院面临的共同问题,而专家们给上音最多的建议,就是要“跟时代同步”,在音乐发展的新时期,主动拥抱新技术。

墨尔本大学维多利亚艺术学院院长巴利·康尼翰表示,如今的音乐早已不是莫扎特、贝多芬时期的音乐,新技术对于音乐制作的影响非常巨大,“很多影响是来自电影的技术,比如交叉的褪色,现在经常运用在音乐制作当中。还有混音,现在也可以在交响乐队实现,也就是把一个小的声音放大,让它特别大,跟其他的乐器相比。这些是不是反应在我们音乐学院的教课当中?”

意大利和美国等欧美著名音乐学院,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尝试。著名的意大利米兰威尔第学院,作为拥有200多年底蕴的音乐学院,现在开设了远程音乐课程,和哥本哈根、墨尔本的音乐学院合作,“这个课程不仅包括普通的课程,还能通过新技术增强学习,比如米兰和墨尔本各两个演奏员,在不同的地方完成一场四重奏的演出。”该学院现任掌门人克里斯蒂娜·弗洛西尼教授说。

引进来同时要积极走出去

上音在谦虚地向国际大师们“求教”,大师们也不吝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比如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鲍里斯·库什尼尔教授就强调,在教育中要区别对待“才华型”和“技艺型”两种不同的年轻演奏家,他的建议,甚至细化到了小提琴的炫技到底该怎么做,“必须记住一味地求快,可能会导致神经系统的衰弱,在最坏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演艺事业的终结。”

这些当然都是金玉良言,但很多专家也都表示,上音其实有很多值得国际上学习,所以现在其实更需要做的是“国际合作”。德国汉堡音乐与戏剧大学校长艾尔玛·兰普森教授是中国和上音的老朋友,他甚至积极推动了汉堡市长对上海的访问。“我汉堡的同事总是问我,你为什么不待在汉堡,老是跑中国?”他说,“那是因为我认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中国一样,对于国际合作有如此大的热情,中国的同事总是会找我们说我们一起合作吧,我们一块去什么地方参观一下吧,我们一块搞个什么项目吧,而且还会向合作伙伴寻求咨询,就像今天一样。与中国的合作也成为了世界上所有音乐大学的国际工作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种合作的力量在我看来在中国形成了非常特殊的气氛,这也是为什么我非常愿意来的原因。”

执掌英国伦敦爱乐乐团七年的蒂莫西·沃克也认为,随着上海的崛起,上音也走向了全球的舞台为世界所认识,“我觉得上音可以利用这样的一种势头获得更多的国际知名度,实现这样的一个目的,我觉得可以通过扩大现有的联盟,包括和更多的世界级音乐家建立更广泛的合作关系。”

这样的观点也是新加坡华乐团音乐总监叶聪和著名作曲家张千一所强调的。叶聪认为,需要通过内外交流的方式,培养出上音自己的大师级教授,这能帮助上音吸引到一流的学生,最终完成一次良性互动。而担任首届专家咨询委员会主席的张千一说,在全球化视野化的今天,如何在国际艺术舞台上更为广泛地传播中国声音是关键,应该有计划、有设计、有布局、有规模、针对性强,甚至长期定向专一地走。


青年报记者 陈宏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