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从现在开始,请叫我们“国保校园”
2019-12-09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除署名外)

古老教学楼120岁,老图书馆100岁,体育馆94岁……在上海交大徐汇校园里,有一批早期建筑,它们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历史的变迁。昨天,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正式揭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了解到,2019年,包括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在内,上海市总共有12处文物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校园建筑方面,此次共同入选的还有圣约翰大学近代建筑和沪江大学近代建筑。跟着我们的镜头和笔触,快来一起感受近在身边的“国保校园”。

— 上海交通大学 —

  在跨越了三个世纪的校园里“饮水思源”  

“上院初,下院暮,饮水思源处,最美上交。”有网友这样形容交大的美。

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有老图书馆、新中院、中院、新上院、工程馆、科学馆、北四楼、执信西斋、文治堂、总办公厅、体育馆、新建楼、盛宅、华山路校门、史穆烈士墓、五卅纪念柱,共计16处文物本体。

记者从文保专家处获悉,上海交大早期建筑历史悠久,是近代最早由中国人创办的两所大学之一。与此同时,学校校址从未改变,是目前国内惟一一所跨越三个世纪、保留发源地与办学地不变的高校。

与此同时,上海交大具有独特的、中西结合的校园布局与建筑,并集中展示了邬达克等近现代建筑大师的作品。这些代表了当时先进建筑思想的建筑,采用当时最先进的建造材料和技术手段,表现出在技术上的勇于尝试。

交大早期建筑的一大独特性还来自交大校友对母校的热情和帮助。有一些建筑是由校友捐助建成的,如图书馆、校门、工程馆等,也有些是由交大校友主持修建的,如体育馆和文治堂。

史穆烈士墓、五卅纪念柱等建筑则承载着国家记忆,传承着红色基因,这里已成为上海市革命先烈缅怀基地,每年都会有很多人前来瞻仰,这亦是其他高校所少见的。

  >> 建筑掠影 <<  

老图书馆 

清水红砖、白色浮雕,精致典雅,脉脉书香萦古楼。白色浮雕映衬在树木的绿荫之下,交大老图书馆自1919年落成以来,便以其独有的建筑艺术与魅力,成为高雅文化的象征。

老图书馆位于校园的草坪东侧,由1916级毕业班同学为纪念建校20周年发起社会各界及师生共同捐资建造而成,图书馆馆名由李梅庵先生题写。

老图书馆采用维多利亚风格,因其独有的建筑艺术与魅力,这栋建筑也多次出现在不同的影视、摄影作品之中。

上世纪三十年代,图书馆内的藏书规模在当时国内的高校中名列前茅,钱学森、吴文俊、王安、王之卓等等交大代代学子都曾在这里饱览先进的科学与文化。老图书馆既是藏书看书之地,也曾是上海乃至全国各种工业展览会的重要展馆,见证了重要的人文历史事件。

1926年,为纪念建校30周年,学校举办了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工业展览会,老图书馆就是展会的第一展室。通过展览,国内外许多厂家向学校赠送大量展品,大大充实了学校的实验装置和设备。1947年10月,中国技术协会又借老图书馆举办“工业模型和技术人员生活展览会”,该展览会不仅传播科学知识,还揭露当时的政治腐败,包括技术人员被逼得贫困交迫无法生活的场景。展览会与当时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群众运动遥相呼应。

新中国成立后因师生人数倍增,老图书馆不敷使用,1985年包玉刚先生捐资另建包兆龙图书馆。该馆落成后,老图书馆被改作档案馆使用。1995年老图书馆照原状大修后,楼内新设校史博物馆、林同炎展室、档案馆、校友接待室及校友活动室。其中校史馆于1996年4月8日百年校庆之际开馆。老图书馆门口附近建造了“百年树人”雕塑,是校友们为了纪念1996年交大百年校庆所捐赠。

◇ 工程馆 

受访者/图

1931年底落成的工程馆是由著名建筑大师邬达克设计的经典建筑,这是邬达克在大学校园的唯一作品。

工程馆的外立面为深褐色,突出白色壁柱的竖线条。从建筑艺术价值看它在上海近代建筑史上有显著地位,是艺术装饰风格的早期代表。可以说,这栋建筑集中包含了工程教学的各种需求,是当时上海乃至全国最现代化的实验室和工程教学楼,成为专家教授、学术团体举办学术报告、讲座的重要场所。

史料显示,瑞典亲王访问中国时,从北京到上海,慕交大之名,曾特地致函黎校长约期来校参观工程馆等处。此外,工程馆曾先后迎接过无线电发明家威廉·马可尼和物理学家玻尔等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948年6月,著名原子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莅临交大,也在工程馆的教室发表题为《漫谈原子能》的学术演讲。

解放战争时期,工程馆的许多教室变成学生开展革命活动的基地。一部分学生自治会的干部被迫离开交大撤向解放区时,是在工程馆开的欢送会。1949年初,交大的纺织系教授陈维稷(解放后曾任纺织工业部部长)遭敌人逮捕后被营救出来,同学们也是在工程馆的教室召开了欢迎他的座谈会。

1960年,交大将原本两层的工程馆加盖为三层。工程馆二楼有叶恭绰半身铜像,馆内草坪上有马可尼天线铜柱,激励交大学子奋发向上。

— 华东政法大学 —

  漫步于苏州河畔的中西合璧建筑群  

位于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内的圣约翰大学近代建筑此次也成功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包括了交谊楼、韬奋楼、格致楼、四号楼、红楼图书馆等多栋建筑。

圣约翰大学由美国圣公会创建于1879年,是最早采用中华古典复兴式建筑尝试的教会大学,其现代的力学结构与中式的外貌结合完美,是当时上海乃至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也是最早使用英语作为教学用语的学校之一,培育出了一大批声名显赫的校友,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传奇。

古朴的华政园究竟有多美?华政1979级校友、校徽设计者俞峰还为彼时的华政园绘制出一张张油画,美出了天际线。

  >> 建筑掠影 <<  

◇ 韬奋楼 

韬奋楼原名怀施堂。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1月,圣约翰为扩建校舍,拆除清光绪五年(1879年)建的四方形一层校舍,在原基地上用原隅石奠基,以示新旧不绝之意。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2月19日举行新的两层校舍落成典礼,命名怀施堂,以纪念圣约翰书院创始人施约瑟。1951年3月更名为韬奋楼,以纪念1921年文学院毕业生邹恩润(韬奋)。

该楼的建筑图纸,是在美国绘就的,其设计有意保留中国传统建筑特点,两层砖木结构,墙体以青砖为主,配以局部红砖线条和拱券,歇山屋顶上配以传统的蝴蝶瓦,口字形或四合院平面布局,墙身则是连续的西式圆拱外廊构图,屋顶四角皆为曲线形(1959年大修时改为直线形)。

在当时,该楼是教会大学中最早的中西合璧式建筑,也是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一次开创性尝试。基地面积3242平方米,建筑面积5061平方米,计61个房间。落成之初,楼下设课室、膳堂和图书馆,楼上为学生宿舍,可容学生250人。

1952年华东政法学院成立后,该楼一层为教室,二层为学生宿舍。1979年复校后,该楼二层亦逐步改为教室。为纪念邹韬奋百年诞辰,1995年11月15日,华东政法学院在韬奋楼中央空地举行了邹韬奋半身铜像揭幕典礼。韬奋楼目前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

◇ 格致楼 

格致楼的历史跨越了3个世纪,是“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群”中的一枚瑰宝。

格致楼原名格致室、科学馆,落成于1899年7月19日,砖木结构的3层房屋,建筑面积约1898平方米;1994年,被列入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2014年4月,与校园内一批优秀建筑一同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核定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群”首例完全按照文物保护法“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进行修缮复原的典型实例,在历时10个月“匠心”文保标准修缮后,格致楼于2018年初重拾原貌,焕发出历史感的往昔风采。

受访者/图

— 上海理工大学 —

  黄浦江畔百年来的见证者  

都说上理风光无限好,迁客游人,慕名而来。此次,位于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内的沪江大学近代建筑亦是榜上有名。

沪江大学近代建筑包括馥赉堂、音乐堂、思孟堂、思雷堂、思晏堂、思裴堂、怀德堂、思伊堂、思伊堂、思福堂、德文医工学堂工科讲堂等,共计35处文物本体。这些,不仅仅是黄浦江畔百年来的见证者,更是上理人心中的独特回忆。

受访者/图

漫步校园,仿若置身于童话森林,历史建筑多为清水红砖砌筑、两坡红瓦屋面,风格统一,或处于绿树浓荫之中,或与现代建筑相晖映,成为上海理工大学一道靓丽的景观。

沪江大学原名上海浸会大学,为美国基督教南北浸礼会1906年创办。1914年正式定名为沪江大学。沪江大学于1906年至1949年间共建有校舍、教职员工住宅和各种辅助用房近60幢(所),大部分建于1937年前。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遂改为上海工业学校(现为上海理工大学)。

后因学校发展和基建的需要,陆续拆除了部分建筑物,但仍保留了35幢沪江大学时期主要建筑,是目前上海保存较为完好的教会学校建筑群。

  >> 建筑掠影 <<  

◇ 格致堂 

受访者/图

格致堂1921年开始建造,1922年4月竣工,由沪江大学化学系梅佩礼教授规划,是沪江大学最有价值的建筑物之一。当时,建筑费需20万洋元,美国商人厥特夫妇(Mr. and Mrs. Treat)匿名捐资建造。

建筑为混合结构建筑,学院哥特式风格,建筑面积2737平方米。外立面是红色清水砖墙,墙面上装点白色锯齿形窗框线脚。主入口面向宽敞的院落,尖券门洞的门廊突出于建筑主体之外,通向主入口。

原为假四层坡顶,且原四层窗户墙面外形为尖拱状。1965年大修,改假四层坡顶为四层平顶。外墙面光滑无尖拱,第四层窗改造依然保留白色锯齿形窗框线脚特点。

这栋建筑原用作实验室、科学演讲厅、陈列室、办公室。机械学院时期为理化馆,设有化学和物理实验室,后成为理学院楼。现为职能部处办公楼(格致堂)。

◇ 湛恩图书馆 

受访者/图

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07年,为纪念刘湛恩烈士、原沪江大学校长,于1991年11月命名为“湛恩纪念图书馆”,现为学校公共服务中心。

虽然现在图书馆看起来非常气派,但湛恩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却非常曲折,在沪江大学创办之时,图书馆只是从思晏堂中挤出了四间房作为当时的图书馆。

1928年,当时沪江大学的学生已经增加至900余人,仅次于金陵大学和燕京大学,成为当时最大的教会学校之一。即便学校又腾出两间屋子作为图书馆,还是满足不了学生们的需求,晚饭后,经常能看到学生们在图书馆排起长长的队伍,这种情况困扰着当时的沪江大学。1928年2月25日下午,刘湛恩校长在其就职典礼后,随即举办了沪江大学专门的图书馆大楼的奠基礼。从此,沪江大学拥有自己独立的图书馆,这个图书馆的建造,倾注了刘校长大量的心血。

抗战期间,学校迁至市区租界内,图书也分散保存,略有损失,抗战胜利后,逐渐恢复。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沪江大学停办后,图书馆藏书随各专业院系调拨给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学院等大学图书馆。

建筑可阅读。漫步校园的时候,记得放慢脚步,看看这些别具一格的建筑,扫扫门前的小铜牌,听听小故事,也是别有一番人文记趣。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 施培琦/图(除署名外)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