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场变得更有吸引力
2019-12-12 专题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徐磊青

青年报记者 周琳琳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徐磊青笑着说,自己几乎天天买菜。就自身观察和感受来说,他发现近十几年来,菜场已经在自我改变和更新,尽管步调缓慢,但卫生状况和环境的确都在提升。这说明菜场也在努力让自己变得更有吸引力。而近阶段开始的菜场改造,除了切实改善卫生状况和美化环境,还在丰富菜场功能上颇下了一番功夫。

从功能性角度提升菜场

毫无疑问,菜场改造属于城市更新,因为菜场是城市布局的一部分,也是社区的核心空间。“习总书记这次来到上海考察调研时去往了两处地方,一处是杨浦滨江,另一处就是古北市民中心;后者代表着社区治理与服务。”

从社区功能来解读菜场改造,不难发现菜场的“社交”功能需要进一步强化。菜场与超市的重要不同就是客户和商户间讨价还价和谈话。菜场表观环境变得更加吸引人时,客户和商户、客户和客户愿意在菜场里多聊一会儿,这就挖掘出了菜场的社交功能。对于临街而建的菜场,菜场的社交功能可以进一步溢出。街道也被纳入菜场改造的范围,以供买好菜的客户和过路人歇脚聊天。“这就让街道成为菜场的一部分,或者说菜场成为街道的一部分。”这样的提升营造出了亲近人的环境,可以吸引不同的用户进入。“用行话术语说这就是意外的收获,因为非原菜场客户进入了。”伴随溢出效应的可能也有“挤出效应”:新改造菜场空间会带来商铺租金和菜品价格的提升,再加上对新环境的不适应甚至不认可,会有一些商户和客户的流失,带来一定的“换手率”。这样的菜场改造成功与否,应从菜场流量、换手率、社交量、营业额等数值做综合判断。“事实上,设计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也不应该被寄予这样的期望,这并不现实。”但他也强调,进行设计的同时就应该征求多方意见:是否接受?是否愿意买单?

另一种菜场改造形式,是菜场融入社区综合体,成为市集。徐磊青认为这带来了功能的拓展和提升,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这样的市集往往设有社区食堂,甚至共享厨房,也就是说买菜、烧菜、吃菜都可以一起完成。由此,家中厨房的功能就在社区公共区域内被消化掉。”这种形式不仅适合老人、孤老以及独自居住的年轻人,而且可以引导他们约上邻居一起买菜做菜,从而多多走出家门。当这样的菜场越来越多,就会产生市场效应。

菜场升华邻里感情

最近,徐磊青同事在做的一种尝试让他很有兴趣:为了维持菜场原来的邻里关系,他们邀请客户和商户一起做饭,在提升过基础环境的菜场里处理好菜品,做了顿火锅。“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设计解决问题,更要通过社区营造,要有‘菜场属于社区所有人’的理念。”

因此,除了菜场的管理方,还可以邀请诸如社区里的自治委员会来提提建议和意见,共同参与到管理中。这对于在社区里存在已久的菜场更为重要,因为它和居民之间建立起了长期情感。“所以对我们这一轮的城市更新来说,如何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主要可以从社区服务入手,那么菜场就是很重要的方面。如果能够通过菜场让周边的居民获得更多满意、更多参与,甚至更多建设,彼此之间的感情就会得到升华。比如有商户离开时,可以由大家讨论决定引进怎样的新商户。”

另一方面,菜场营业在一天中的周期性非常明显,上午和午后闲置时间较长,而其位置又往往处于社区中心,所以理论上可以提供错峰服务,以做到功能提升。“结合社区服务中缺失的功能,如下午四点半托幼课堂、老年卫生中心等,可以补充到菜场中,这些也恰巧是‘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设计中相对较为欠缺的。”畅想一下,未来老年人可以在逛菜场时完成体检;或者接孙辈回家时把菜品买好。因此,菜场应该和一些功能联合起来形成升级,做到真正的社区服务。这与“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设计目标是一致的:物质空间更新只是抓手,只有空间提供的服务到位,才能让社区生活圈的整体质量得到提升,才能实实在在地满足老百姓的需要。

“但是无论菜场如何改造和更新,都应维持原来的生态、特色和关系。”徐磊青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基本保留原来的商户和客户,维持或提升在其中发生的关系。


青年报记者 周琳琳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