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AED|车站、地铁、商场……上海“急救利器”AED安装使用情况如何?
2019-12-15 上海

 【编者按】 

台湾艺人高以翔的突然离世,在让人惋惜的同时,也让“急救利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再次进入大众的视野。AED,被称为生死一线的“急救利器”。当有人心跳骤停时,只有在最佳抢救时间的“黄金4分钟”内,利用AED对患者进行除颤和心肺复苏,才是最有效制止猝死的办法。然而,眼下在国内,AED的配备,还并不是那么普及,公众对它的使用熟练程度与国外相比也有一定差距。

在上海,AED是否真正走进普通市民的生活?公共场所AED的普及,距离“黄金四分钟”的救治要求到底还有多远?近日,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兵分几路,走进沪上的大型商圈、地铁、公园、高校等公共场合,寻找AED的身影,并深入了解有多少人真正会使用这些“急救利器”。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 陈泳均/文 常鑫/图、视频(除署名外)

当有人在公共场所突发心脏骤停,你会怎么做?不少人的答案都会是:用AED!一台AED小巧便携、智能有效,可谓是抢救呼吸、心脏骤停病人的“利器”。而对大多数人来说,AED只需几小时的培训,便能上手操作。

那么目前在上海,AED在公共场的普及情况如何?在实地走访中记者发现,AED已在不少公共场合“就位”。

探访地点:上海虹桥火车站

安装情况:出发层候车厅5台、到达层3台

虹桥火车站是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组成部分,记者在走访后发现,虹桥火车站上已安装8台AED,分别位于候车厅东西两个服务台、北出口附近的“心尚”雷锋服务站、商务座候车室、贵宾室和到达层的各个出口。

“今年抢救过好几个病人,都用到过AED。”服务站的驻站医生顾医生是一位全科医生,他告诉记者,他曾用AED成功抢救过一名男子。

今年7月份,一名上海籍的男旅客在检票口突然倒地,他赶到现场后发现旅客已神志不清,没有了脉搏。顾医生随即对旅客进行心肺复苏,并使用AED设备进行抢救。经过多名工作人员与医生乘客10多分钟的不懈努力,该名男子终于恢复了心跳和呼吸。“使用AED除颤,一定要配合心肺复苏,它的普及和安装很有必要。” 顾医生说。

不过记者也注意到,医疗点并非24小时开放,且AED的位置算不上显眼。“如果晚上发生了意外,工作人员有钥匙,出了事情可以先联系他们,他们会过来开门。” 顾医生解释道。

在候车厅的服务台里,一台红色的AED非常“高调”地“站”在当中。虽然已被上锁,但在取口处留有一个紧急取用小窗,打破玻璃就能取得钥匙,以防救护人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站内工作人员是否会操作AED呢?“心尚”服务工班工班长周绚告诉记者:“我们是接受过相关培训的,工作人员对于AED的使用流程基本上都很熟悉。”同时,她补充道:“其实AED会有语音提示,相对来说上手比较简单,而且它会分析病人是否需要进行除颤。不过必须要说明的是,AED要配合心肺复苏一起使用,单独使用是无效的。”

探访地点:上海虹桥国际机场

安装情况:T1、T2航站楼各4台

虹桥机场目前是中国三大门户复合枢纽之一。在2018年,旅客吞吐量高达4364.55万人次。在一号门附近的医务室,记者采访到一位值班的护士。她告诉记者,目前虹桥国际机场虽然没有安装AED,但两个航站楼都有配备心脏除颤起搏器,并早已投入使用。

“以T1为例,一楼的医疗点1台,48号登机口附近也有1台,再加上两辆救护车上的除颤器,这样就有4个了。T2的情况也是这样,机场一共有8台。”随后她向记者展示了装在医疗行李箱中的除颤器,比起市面上常见的AED要大得多。

今年7月份,她遇到过两起心脏骤停的突发情况。“有一位韩国乘客,他年纪比较大,七十来岁,在飞机下降过程中突发心脏问题。”她回忆道,在对讲机里接到通知后,她马上带着除颤器夺门而出。

赶到现场后,她发现自己已是第二批赶到的,楼上医疗人员早已先一步抵达。“因为那个登机口也挺远的,大约花了3分钟时间。楼上的护士和医生接到通知马上就出诊了,动作很快,但是由于在飞机上没有得到最及时有效的治疗,人依然没有救回来。”

“还有一位是贵州来的乘客,她先前已经做过心瓣膜手术。上厕所的时候觉得不对劲,出来后就不行了。我们接到通知后马上去现场,从下面的医疗点冲上去很快,就一分多钟。”随后她叹了口气,“还是不行,救不回来。”

记者尝试提了一下装载除颤器的巨型行李箱,大约二三十斤,底部虽然装有滑轮,但若想要提着它狂奔还是有些力不从心。“我女儿28斤,它提起来感觉比我女儿还要沉。我们出诊都要拖着它的,一个医疗箱、一个急救箱,都挺沉的。”意外发生后,医疗点的护士和医生必须拎着箱子狂奔,竭尽全力与死神赛跑。

探访地点:世纪大道、人民广场等地铁站点

安装情况:配置情况不一,未来有安装计划

上海拥有全世界最长的轨道交通运营网络,共705公里。在错综复杂的轨交线网中,人民广场和世纪大道分别是上海地铁的“客流王”和“换乘王”,这两个站台的AED安装情况到底如何呢?

记者首先来到了人民广场。作为上海最早的两线和三线换乘站点,工作日的人民广场站内依然熙熙攘攘。记者沿着几条换乘线路,绕了车站一圈,并未发现“急救利器”AED的身影。在服务站值班的工作人员耐心解答了记者的疑惑:“目前站点虽然没有安装AED,但是后续会有安装AED的计划。”

在人民广场换乘2号线后,记者来到了世纪大道地铁站。在B区的服务台边上,记者看到了放置在一个透明急救箱中的AED,上面标注有醒目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字样,还配有一个红色的小警示灯。机箱的旁边还挂着一把小型的铁锤,供紧急取用。服务台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世纪大道站内两个服务台旁都配有AED。

正在询问公交卡充值的周女士也注意到了这个仪器,便问到:“这个是给心脏电击用的吗?”工作人员向她解释,这是一种用于心脏急救的医疗器械。她点点头:“我在新闻上看到过,很多猝死的案例可以靠它抢救回来。”

随后,她认真地看着比一个小型工具箱大不了多少的AED感慨道:“我还以为是电视那种大机器呢,没想到是一个这么小的盒子。现在的科技真的很发达了,救命的东西能做得这么小。”

她的感慨马上得到了周围人的认同。与她同行的李先生说:“这种医疗仪器确实很方便,提着就能走了,上海应该多放一些AED,最好能把地铁站台和出入口都覆盖到。”

探访地点:各大商场、景点

安装情况:具体安装情况不一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图

记者来到淮海路上的商场K11,在门口处问询安保人员楼内是否安装AED后,对方立刻告诉记者在商场一楼靠近写字楼处的服务台有安装。在前往服务台后,记者看到服务台桌面上明显摆放着AED,除颤器的玻璃盒上还有红色标志。当记者问及是否有工作人员会使AED,对方表示不少安保人员都会使用。

在商场中,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消费者和在K11写字楼里上班的白领。白领张小姐告诉记者,自己虽然在商场写字楼上班,但是并不知道这里安装了AED。如果发生意外,对于安保人员对自己进行心脏急救并不是很放心。在商场购物的白先生表示,他认为在商场尤其是在有购物和办公相结合的地方,人流量较大,为了安全,应该安装自动体外除颤器。

而在K11附近的新天地时尚购物中心,当记者问询其服务台工作人员商场里是否装有自动体外除颤器时,对方称并不了解自动体外除颤器,并反复询问除颤器有何作用。在解释后,工作人员表示未安装。香港广场服务台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商场内有紧急救护包,但未装有AED。

位于黄浦区打浦桥的田子坊,每日有很多游客包括外国友人前往。记者在现场并未发现有安装AED,在与田子坊管理层通话中,对方表示并不清楚是否安装,以及不对游客公开是否安装AED的信息。记者又来到田子坊旁的日月光购物中心,服务台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未装有AED。

在徐汇商圈的六百百货,当记者在服务台问询是否装有自动体外除颤器后,工作人员先是让记者重复两遍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名称,接着都表示不清楚。此外,记者在服务台的桌面并未发现未装有自动体外除颤器。在采访中,顾客王小姐认为,商场客流量不少,如果没有安装AED等救护车来,往往会错过最佳救护时间。

探访地点:华东理工大学徐汇校区

安装情况:教学区1台、宿舍1台、体育馆1台

在华东理工大学的徐汇校区,记者在教学区附近、宿舍区附近、和体育馆内分别看到了3台自动体外除颤器。

林同学告诉记者,自己在学校里已经学习过AED的使用方法:“大学各院系人流量较大,如果发生意外,自动体外除颤器可以起到救护作用。我认为,系统的急救方法最好也能普及到我们的实践学习环节。急救最重要的在‘急’,大学生应该在把握成功率的情况下积极施救,最及时地让AED发挥最大作用。”

王同学表示,心脏病突发就怕万一,有的时候就相差那几秒的时间,安装自动体外除颤器也是给师生多一份保障。她建议,上海市的各所大学都可以在教学楼、体育馆、以及宿舍楼安放一个自动体外除颤器,从而能够在现场第一时间救助。

她还向记者分享了一个真实案例。2017年,上海理工大学的体育老师和校医通过自动体外除颤器,抢救了一位同学的生命。这既是上海市在推行AED校园试点项目后的首例成功案例,也是全国高校校园内AED急救的首例成功案例。“这个案例说明AED绝不是摆设,而是紧急关头救命的神器。”

探访地点:宾馆、酒店等各大旅游集散中心

安装情况:具体安装情况不一

在旅游集散中心,服务台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并未安装自动体外除颤器。在采访中,肖先生告诉记者,自己之前并不了解自动体外除颤器。“如果单位普及急救知识的话,我很愿意学习,抢救方面的知识所有人都应该具备。”

在采访中,顾客林女士表示,如果旅游集散中心安装自动体外除颤器肯定是好事,但是旅游集散中心面积大,在哪里安装也是个问题:“如果要装,最好能装在醒目的地方,还要放在小孩子够不到的地方,因为设备很小,万一小孩子不小心拿出来玩就不好了。”

在建国宾馆和华亭宾馆,对于记者的询问,前台工作人员表示并未安装员自动体外除颤器。当记者问询是否愿意安装时,对方表示:“这个我们不清楚,需要高管统一决策。”

“我原来不知道AED的,是在看到高以翔去世的新闻后,才知道了自动体外除颤器。”宾馆里的一位住客表示,他希望在上海可以普及安装。“如果都装上了,大家不会也不行,”他希望救护培训课程能再多一点, 让每一个人都能掌握基础的急救常识,“在这个社会上,大家都是相互帮助的,现在有了这么先进的设备,一定能减少悲剧的发生。”

“最近能看到上海的AED越来越多了,经常能在手机上看到AED救人的新闻。我觉得这和上海AED的推广分不开。”在宾馆门口,记者采访到一位徐阿姨,她表示自己能感受到上海在推广AED上的努力,“饭要一口一口吃,AED不会凭空一下子全冒出来,我相信上海的AED会越来越多,救人成功的新闻也会越来越多。”

文字: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陈嘉音 陈泳均

图片: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常鑫

视频: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常鑫

策划:杨羡之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