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菜场”也能成网红?在“精致的烟火气”中体验打卡小乐趣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吴缵超/文 吴恺/图、视频
一个城市的菜市场,是最接地气的生活场所,在上海话中,无论菜场大小,一律称之为“小菜场”,买的鸡鸭鱼肉,蔬菜瓜果放进菜篮里就都成了“小菜”。
在生鲜超市、电商冲击下,上海小菜场里的烟火气仍是很难被取代。如今,越来越多的上海小菜场正脱胎换骨不断升级,记者带你逛一逛这些高颜值的网红菜场到底长啥模样?
真如高陵集市,来到这里有种穿越的感觉
真如高陵集市刚刚重新开业,这几天都是人头攒动,在这里逛街买菜,你会发现,装修风格有着深深的海派烙印,好像来到了老上海的影视基地,很有怀旧感。
穿行在其中,抬头会看到老上海的店招,有种穿越的感觉。买菜时不经意发现,摊位前居然印着老底子的良友画报封面,随处可见的老式电话机、邮筒等,你会忍不住拿着手机拍拍拍,完全颠覆了传统菜场的概念。
“听说把进博会大受欢迎的上海特色小吃馆复制过来了,进来一看果然老灵光,吃个饭好像在热闹的上海石库门老弄堂中。”住在附近的张阿姨对记者说。记者看到,这里的老字号小吃云集,小绍兴、大富贵、功德林、沈大成、鲜得来、大壶春等具有“海派味道”的特色美食齐齐进驻。
记者遇到在附近上班的“90后”小黎,他是和朋友一起来吃饭的,小黎说,他在网上看到高陵路菜市场重新开业,就约了朋友一起来逛逛,朋友还说一个菜场有什么看头,没想到过去之后真的太惊喜了,感受到浓浓的上海风情。
小黎对记者说,去吃了一次鲜得来排骨年糕,发现旁边的人都在看一次性的餐盒,觉得很好奇,一看原来这一次性的餐盒也很讲究,上面印了不少的上海话,什么扎闹忙,头势清爽,接领子,扎台型……吃个饭还能学学上海话,老灵额。
不过,门口闪动的一块智能屏又让你瞬间穿越回到现代,记者仔细一看,整个菜市场的实时交易数据在上面都可以一览,比如人流多少,交易笔数多少,交易量多少,客单价多少?还有当天的商户交易量排行榜,当天的商户交易笔数排行榜,特别是还可以看到交易方式占比数据,包括现金,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大数据一目了然,小菜场也变得高科技了。
“黎安集”,别具一格的北欧清新风
位于闵行秀文路上的“黎安集”光听听名字是不是就很文艺。
走进这个网红菜场,首先看到的就是精心布置的绿植盆栽,有着浓浓的小清新,长达近300米的通道里,带着北欧风的顶棚,颜值很高。
记者在“黎安集”逛逛,感觉就像是在逛商场,室内一间一间的店面整齐排列,货品摆放整洁有序,连店铺LOGO都萌萌的,比如卖牛肉的是一只手持刀叉的可爱小牛,卖海鲜的是一只俏皮的小虾。
据介绍,“黎安集”将原市场重新布局,以生鲜超市、大众点心园、便民休闲街、河道景观等四大块功能划分,体现市场集消费、休闲为一体的独特格局。改造后市场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买菜的地方,更像是百姓生活体验馆。另外,从菜篮子到餐桌再到小缝小补都满足了周边居民的生活需求。
更让人意外的是,菜场边上居然还有一条步行街,面对河道,和好友一起相邻河畔而坐,甚至一个人发呆也不错。这里外墙都做成了手绘漫画,据称这是特意为年轻人准备的“网红打卡墙”,别具一格的北欧清新风让顾客在烟火气中也能体验到小乐趣。
有网友称,黎安菜市场这次装修新开张后外观焕然一新,整段路加上了顶棚,里面购物可比大卖场,不仅可以购物,还是休闲的好地方。完全改变了印象中传统菜市场乱差的状态。这样的网红菜场以后肯定会多逛逛,厨艺也会越来越长进。
永年路菜场,“老店新开” 感受烟火气
永年路菜场去年 “老店新开”,更体现的是上海老城区菜场的变化,虽然永年路是一条不太起眼的小马路,但永年路菜场还是挺有名,有着40年历史。
新升级的永年路菜场入口处的“壁笼”墙现在成为了网红打卡点,墙内松果、麦穗、松木、卵石相互融合,有种“城市乡野”的气息。
值得一提的是,在菜场入口处还清楚公示着商铺以及菜场管理人员等信息,让消费者一进菜场就看得清清楚楚。菜场中间还隔出一间“爱心小屋”,为顾客提供歇脚的场地,里面贴心地放置了板凳、水池、微波炉和书籍。
住在旁边顺昌路上的李先生说,日常生活中,买汰烧们离不开菜场,之前永年路菜场的环境却不敢恭维,像他女儿一样的年轻人更是不愿上菜市场买菜。现在改了以后大变样,李先生的女儿也去过几次,水产摊位有了统一的操作台,台面设计便于商家换水拿货,还能防止污水外溢。
烟火气,是菜场最有人情味的体现,李先生说,在上海小菜场中不时会听到街坊之间聊聊家常的话语,什么“阿姨今天来的有点晚了”,“爷叔,侬看上去身体好多了”。他很喜欢去永年路菜场附近的一家卖馄饨的老店,如今还只收现金,遇到扫码支付的只是一句,自己想办法去换现金,挺牛的。但是小小的店面一直人流不断,邻里之间嘎嘎讪胡氛围很好。
传统的菜市场改变是必须的,这次永年路菜场改造遇上的是一支年轻设计师团队,更是将“自然气息”植入菜场,保留了菜场最真实、最市井生活的回忆。年轻的设计师团队希望上海未来的菜场走向的是“精致的烟火气”而非普通的商超,是因为对这座城市“人情味”的留恋。
▼ 专家 ▼
菜场高颜值的同时还是要接地气
上海商情中心主任原立军表示,上海菜场从2005年就开始新一轮的标准化菜场建设,目前上海标准化菜场近900家,是整个农副产品购销的主渠道,品种全,购物的环境不断提升。
原立军说,以前菜场的同质化严重,比如会看到一个菜场很多家卖肉的,现在摊位也要错位经营,更加趋向品牌化,还有提供的半成品越来越多,适应现代都市的节奏。上海的菜场要向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发展,菜场功能要多元化,顾客去菜场不仅能买菜还有小修小补,社区养老服务,餐饮功能等。
多年来,上菜场买菜是一种城市生活习惯,上海商情信息中心近日发布了《2019生鲜发展报告》, 报告称,“买汰烧”口中的小菜场正改头换面不断升级,干净整洁的购物环境,丰富的品类和品牌产品明显提升了沪上消费者农产品的获得感。随着标准化菜市场的再一次升级,不少菜场打出了时尚牌、服务牌和餐饮牌。近两年,随着生鲜电商的入局,越来越多人生鲜消费的半径越来越小,从次日送货到29分钟即达,消费者对生鲜食材的即时获取性要求越来越高。
报告还认为,随着“80后”“90后”进入家庭消费市场,买菜消费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食材要求更趋于安全、营养、便利。消费主体年轻化、观念前卫化、消费选择多样化、供应渠道多元化,新消费习惯正在倒逼农产品生产端快速转型。
原立军表示,网红高颜值的菜场出现还是要接地气,每个区域都不同,服务的人口和对象消费特点也不一样,要因地制宜,具备个性化以及差异化。菜场再怎么变,本质还是姓菜,需要不断强化社区服务功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吴缵超/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